民国初年,福鼎一位名叫林通琳的木偶戏艺人看到
手绘饼花很畅销,他便开始收集各式各类的饼花稿,并刻成墨线版印成饼花图案,然后手工填色,“木刻饼花”由此产生。木刻印刷使饼花的制作效率大大提高。早期的木刻饼花,画面中人物的
脸部是留空不印五官的,在
印制出画面后,再用粉料铺脸并画出人物五官,因此民间艺人也称这种饼花为“洗脸饼花”。此后随着
木版饼花绘画
雕刻技艺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
套色水印木刻饼花,福鼎饼花也迅速进入了发展的高峰期。
民国时期的福鼎木刻饼花,不但画店众多,高手云集,花样繁多,版式丰富,善于
表现时事和现实生活,而且还出现过“义和团打洋鬼子”、“外国
美人‘番婆’式饼花”等反映
近代革命斗争史实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饼花作品。这时期的饼花作坊以福鼎县城关文成堂、城关附近
南阳潘记规模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