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民族在同一个地区长期生活,文化习俗必然彼此相习,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
湘西的
土家族按语言主要分布在两大块:一块是酉水流域的北部方言区,另一块是沅水流域的南部方言区。而泸溪、吉首、古丈交界一带的“仡佬人”正是在
土家族南部方言中心区内杂居,所以土家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所谓正宗的“大小章人”聚居在大章、小章,沅水两岸沅陵的“仡佬”区也与
土家族南方方言区相距较远,都没有牛肚被面。既使是—些正宗的苗族,因为长期与
土家族相处,也有了较为浓厚的
土家族特征。《苗疆风俗考》载“永保苗人与永绥乾州毗连,各县去县治绝远者系生苗,其去保靖县与古丈坪稍近,如哄哄寨之属,则虽系苗种落,沾化
日久,别号曰土蛮。”而当时“土蛮”就是对
土家族先民的官方俗称,可见文化相互渗透是相当深的,有的甚至不由自主的改变了自己的民族族别。一些土家人也因长期与苗族杂居、通婚,“其后代
子孙已全部自认为苗族,其语言通操苗语。”这种情况以小陂流的向氏最为
典型。而梁家潭的覃家寨、白泥塘、瓦槽的覃氏也都改操“仡佬苗”语。泸溪境内的
土家族从其姓氏“族谱”可知,他们与酉水流域两岸的永顺、龙山、保靖的土家姓氏“同门同宗”。特别是“出现”牛肚被面最多的八十坪,其地的
土家族彭氏就是永顺土司王彭士愁之后,“居已二十代以上,约六百年之久”。因此,他们的先人将酉水流域的西兰卡普
织锦技术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促进了牛肚被面的发展是有可能的。同时,这一带的仡佬苗也不断向酉水流域两岸迁徙,
土家织锦的故乡龙山县的南部有近七万苗族同胞,这些苗族同胞与仡佬苗一样也是操
湘西苗语东部次方言。在永顺县的车坪一带大多数张姓就是仡偌苗后裔,不仅有族谱可循,而且他们在
解放后还曾到
湘西州南部的仡佬苗区寻根问祖。因此,他们将仡佬苗的
织造技术带到酉水流域的土家地区肯定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