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上看,
湖北民间年画产区大体可分三个,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
风格及发行网络。其一是武当地区年画,以古均州、草店为中心(包括襄阳、老河口等地县)。这个地区民间年画发行得最早,也最好。该产区的大小门神、财神、灶画、
灯笼画、
单幅年画品种多,内容丰富,画样也很规范;刻线流畅,苍劲挺秀,有浓郁的
壁画风格,这与当时明王朝为大修武当而广集天下能工巧匠
画师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该地区的年画一直发行到1954年被禁止和淘汰。其二是黄陂木兰山地区年画。当地民谣“山前门神字画,山后叫吹喇叭”,形象的勾画出该区民间艺术的繁荣景象。因木兰山离
武汉近,又是
湖北省较有影响的历代
道教、佛教活动中心之一。先后修建的七宫八观三十六殿堂,早已是
武汉市民游览的风景区,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的场所。
宗教活动促进了民间艺术的繁荣,当地年画早在清代初期就开有作坊,如木兰山脚下张家榜一条街就有45家经营“草画”当地群众把年画称为草画。木兰山前几个大湾的200多户农家,祖辈几代人以印卖草画为主要副业。有些青壮年农民肩挑草画,带着画版,远游云、贵、川、康、藏等省印卖草画;有的穿过边境远走印度、
缅甸、
越南从事年画业。当年印卖草画盛况空前,直到
解放后的年才被完全禁止印售。该地区的民间年画有几分野气,品种有大小门神、中堂、
四条屏、牛童、年历图、游览图、对联等,佛、道作场的
迷信品也很多。最可贵的是民间艺人运用草画形式反映国家大事,如一套题为《开国孙、黄、黎都督,扫净满奴去旧仇》的
四条屏年画,反映了辛亥革命及军阀混战的内容。根据老艺人回忆还刻印过十九路军大战东洋兵的
单幅年画。该地区民间年画的特点是把教化、娱乐、实用融为一体。其三是
武汉地区的民间年画。它创始要晚一些,大约于清咸丰年间。创办最早的年画作坊是汉口棉花街、长堤街九大家门神作坊,后又扩展到孝感李家集、下兴集多处。由于门神的印数大,促成
武汉的纸号、染料行、年画作坊之间结成联营性质。为了争夺年画市场,作坊之间相互竞争也很厉害。他们注意翻新版样,提高印刷水平,这样便进一步促进了年画、挂门笺的发展繁荣,门笺的心花有套金、贴小年画、雕字等多种形式,与门神配套非常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