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绣在
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世界服饰史上享有盛誉。
刺绣,它是基于“丝”的发现和利用而发展起来的,它不仅充实和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同时也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手工艺的
刺绣,是在一般
缝纫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
穿针引线到
缝制衣服,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考古发掘资料证实,早在18000多年前,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已经使用
骨针缝缀
兽皮。到了新石器时代,距今7000多年前的
河姆渡人,不但使用
骨针,而且有了纺织。
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中出土了带花纹的葛织品,
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绢片、
丝线、
丝带和苎夏布,证实了
中国的丝织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刺绣起源于服装装饰,
上古时期便有关于舜命禹制作章服的传说。《尚书•
虞书》记载:舜命禹“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
后世帝王所穿的衮服十二章便是以“衣绘而裳绣”的手法、绘画与
刺绣并用而制成的。因此,
刺绣随着章服的出现而诞生。最初只有
帝王和贵族才有资格穿带有
刺绣的服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和
礼乐制度的破坏,
刺绣服装已经不只为
帝王享用,民间也逐渐流行穿
刺绣服装。庶民的服装出现了
刺绣的
纹饰,军队的战旗也出现了
刺绣的
图腾。秦汉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刺绣技艺水平迅速提高,在宫廷有专设的绣画作坊,在民间则为姑娘媳妇必学的
技艺。
唐宋时期,
刺绣受到了全社会从统治者到民间百姓的重视和喜爱,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宋代设立文绣院,绣工约三百人。
宋徽宗又设绣画专科,纯欣赏性的
刺绣以仿绣书画为长,多以名人作品入绣,追求绘画趣致和境界。绣画亦成为独立的艺术创作。南宋时期苏杭、
成都也设立锦院,官营
刺绣中心从北方移向南方。元代在
大都也设文
绣局,
蒙古贵族喜欢穿带有
金线刺绣的服装,故此时期
金线绣得以迅速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19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
商品经济的发展
刺绣工艺品逐渐转向商业化。这种结果又刺激和促进了
刺绣业的发展,由于市场需求和
刺绣产地的不同,
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其中苏、湘、蜀、粤四个地方的产品销路尤广、名气很大,形成了遐迩闻名的苏、湘、蜀、粤
四大名绣。在清代出现了
苏绣高手沈寿等名家,其图样与针法奇丽多彩,绣品备受社会推崇。同时,
中国刺绣的品类得以大发展,除了服装
刺绣,在幔帐、
挂屏、被面、
枕头、
镜套、扇袋等领域无不显现
刺绣的风采,可谓是名品倍出,
百花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