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土家地区西接云贵髙原和四川盆地,是古代
中原与西南之间的重要通道,有“外蔽夔峡,内绕溪山,道至险阻,蛮僚错杂,自巴蜀而瞰荆楚者,恒以此为出奇之道。”历史上这里就是楚汉文化交界的最西端,是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最东端。清改土归流后,清王朝极力推行满汉文化,从政治、经济、语言、习俗直至服饰文化进行全面强制“规范”。然而,这种推进变化也只能停留在
湘西一带为限,再往
中国西南的云贵之地仍然是“生界”,各自基本保持着自己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武陵土家地区是位于西面少数民族文化与东面湘
楚文化,东北部的
中原文化与南端的百越文化的交叉点上,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结合部和共存地。南北纵向趋势的武陵山脉及雪峰山脉成为
中原内地与西南边陲的天然
屏障,它背靠大西南,从而形成了一条无形的从
长江以南直通珠江流域越文化圈的文化走廊。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化走廊”,本身并不具备
人类学上所称的那种“文化圈”的原始意义,而更多的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在这条狭长文化走廊里,自北向南主要分布着
土家族、苗族、
侗族,最后与
广西的壮族相会。而这几个不同的民族,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的民族构成中都不同程度的有古代濮僚成分的存在。在过去长期以来“汉不入峒,蛮不出境”的历史进程中,这条文化走廊里的各个民族,最佳选择就是纵向的沿这条文化走廊进行交流。因此,我们所看到的
土家织锦、
苗锦(特别是芭排)、
侗锦及
壮锦,总存在着一定的共性,特别是形式、
技艺、
图纹组织甚至机床工具都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