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支系成员以统一的服饰
装束构成亲群认同标记,由于婚姻在同支系不同民族间缔结,而村寨间有的相隔遥远,不同村寨的青年进行恋爱交际,辨析亲群所属就更为重要。青年女性的服饰
装束规范极其严格,发型、衣服、裙(裤)、
围腰、
腰带、
裹腿(腿套)的式样、
布料、
编织刺绣的工艺及其
纹样、装饰位置、穿着方式,以及头花、
项圈、
项链、
耳环、腰吊件等银饰
配件构成各支系的特征区别。这些特征经由漫长的历史阶段固化后代代相传,使其具有稳定的历史承继性,保留许多
远古的观念意识,并构成亲群集团共同的审美观念。同时,服饰特征是民族性的体现。在民族压迫、民族歧视严重的封建统治时代,人少势弱的
侗族未免被大汉族主义异化,因而把保持本民族服饰作为强化民族意识、维护民族生存的一种重要手段。清朝廷在西南苗族、
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时,曾下令少数民族改装,其初期遭到强烈抵抗,立碑宣誓众人不得改装,直到后期,有些支系才渐改而融入一些满族服装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