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现代主义和传统主义的抗衡外,这一时期还发生了一系列新的教派运动,汇入群众性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流。这些教派运动反映了两种基本不同的倾向:一是力图恢复早期
伊斯兰教的朴素形式,一是提出新的教义以发展
伊斯兰教,两者都间接地否认了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教义神学,以适应新的社会需要。兴起于
阿拉伯半岛的瓦哈比教派(1750年),是
伊斯兰教内部所作出的第一个
宗教反应。在因西方入侵而加深的社会危机面前,瓦哈比派提出了“复古”的改革主张,体现了
阿拉伯民族高涨的民族情绪。在
印度等地继起的瓦哈比运动,以及
苏丹的马赫迪运动、北非的塞努西运动等,都卷入了反帝斗争之中,对以后的“
宗教复兴”运动留下了深远影响。
伊朗的巴布派用巴布的《默示录》替代《古兰经》,新的教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业
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它的发展酿成了一场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人民起义(1848—1851)。在遭到血腥镇压后,巴布派中演变出一个新的世界主义
宗教——巴哈教。起源于
印度的阿赫默迪亚运动,也体现了第二种倾向,被一些
穆斯林视为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