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着底村彝族
刺绣工艺品的生产经营以普氏
刺绣厂为
龙头,逐步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这既给周围村寨的彝族妇女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又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传承了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但值得注意的是,
刺绣厂所生产的
刺绣工艺品基本上都是用于对外销售,当地的彝族村民几乎很少使用这些产品。而且,尽管撒尼人常常将民族传统服饰上的
挑花刺绣图案视为女子灵巧贤惠程度的重要标志,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村中大部分中青年妇女都已放弃了传统服饰的加工制作,而把大量的农闲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为
刺绣厂加工绣片上。在其传统民族服饰的
衣领、袖臂、裤筒等部位,用于装饰的手工
挑花刺绣纹样越来越多地被
机织花边所代替。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中青年妇女表示,她们也会利用为
刺绣厂
挑花的间隙,抽空绣一些
围腰飘带或镂空贴花,用于装饰自己的民族传统服饰,或是出售给那些没时间为自己绣制服饰的本村村民。而年轻一些的妇女则认为,穿民族服装很麻烦,做民族服装更麻烦,传统服饰上的
刺绣费时费工又没有经济收益,她们更愿意到市场上购买现成的民族服装。这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当地撒尼妇女既在农闲时间忙于飞针走线、
刺绣挑花,但却又疏于将此娴熟的
技艺运用于自用传统服饰的制作。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把
刺绣挑花视为获取经济回报的途径,手工
刺绣品正逐渐退出其传统生活的领域。当村民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远远超过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信仰时,必然会导致当地彝族
刺绣逐渐发展为完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外销产品和获利手段,进而忽略甚至抛弃了本民族传统
刺绣工艺的文化内涵。一旦失去了其在本民族文化生活中的深刻意义,
刺绣工艺就只能成为一项谋生盈利的工艺技术而非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