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教育、经济、交通的不断发展,土家人与汉文化的关系日益密切,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使用土家语的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人数逐渐缩减。主要有三类情况:其一是单用型,即在
土家族内部,完整的用土家语作交际工作。这主要集中在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的50多个乡镇的
土家族聚居村寨,约30余万人。
土家织锦的故乡坡脚、靛房、捞车河两岸及相邻的永顺对山,西歧、保靖普戎、拔茅一带就是土家语'言的单用型地区。其二是兼用型,即土家语和
汉语兼用,在社会活动中,以
汉语为主。这一类也是在单用型地区的部分存在及泸溪的土家语南方方言区,约20多万人。其三是转用型,这类地区范围较大,除
湘西的单、兼用型50多个乡镇外,其他
土家族地区的土家人都转用
汉语,仅
汉语中保存着部分土家语的
音译词汇。当今
土家织锦的分布也可以看到这个现象,
土家织锦只留存于至今仍保留有土家语的那些地域,
民俗学家把它称为“共生现象”。从已知的200多种
土家织锦的传统
纹样中可知,用土家语命名的约占一半左右,其中一些土家语名称,如“焦山梅”(土家语
音译)等用
汉语还很难找到适当的
词语翻译。据田少煦教授考证,这些用土家语命名的传统
纹样,大多数应该是
土家织锦的早期
纹样,明显遗留有
渔猎或早期山地农耕文化的痕迹。其实,
土家织锦作为一种
民俗产品,它必然依附
民俗而存在,而语言是土家
民俗中最重要的因素。2004年土家语成为国家重点保护和抢救的少数民族濒危语种之一,越来越多的受到各方面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