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这一系列的努力仍不能阻止
侗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方面,古老的民族艺术后继乏人,对于本民族各种习俗的起源、
纹饰的内涵,只有六七十岁以上还保留有传统生活习惯的老人能够知晓之外,当地土生土长的年轻人,早已瞧不起这种“土”的服装,而偏好于机制、颜色鲜艳的新料,更不了解这些行制、图案、
色彩背后的传说及意义,面对外面纷繁的世界,他们在主观上也难以沉下心去学习、体味长辈们一直传承的艺术。其次,虽然近年来当地政府的重视保护及旅游业的发展为
侗锦技艺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一线希望,但因对
侗锦传统文化和
织造工艺的继承定位不明晰,意识形态正逐渐被现代社会意识审美和价值观所同化,很多将
侗锦纹样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设计案例也缺乏内涵,仅是对图案
纹样的一种纯粹的拷贝或者简单的挪用,以
侗锦工艺及
纹样为特色开发的大部分创新旅游产品因缺失手工传统的文化深度而变得
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