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侗乡调研期间,我们发现对于本民族各种习俗的源起、
纹饰的内涵,只有五六十岁的老人还在追忆着、遵循着,传统的
织绣技艺也多为40岁以上的妇女所掌握。古老的民族艺术缺乏
继承者,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受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信心发生动摇。改革开放以来,
侗族人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市场化文化即通俗文化的蔓延,外国文化、
异族文化的侵入,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都给其民族文化艺术的正常延续和发展造成了强大冲击。在新的社会氛围中,面对文化的多样性选择,面对强势文化的包围,一些人对本民族古老文化艺术的信心发生了动摇。在交谈中,可以感受到人们思想感情深处的苦恼,他们一方面依恋那种古老而
古朴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他们觉得是快乐的、自由的、和谐的;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多,资源的减少,加之现代商品的不断涌入,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着变化,他们又陷入了一种现代意义的贫困之中。面对外面纷繁的世界,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他们在主观上难以沉下心去学习、体味长辈们一直传承的艺术。二是在新的社会氛围中,
织绣艺术缺乏较好的传播载体和教育制度。过去
侗族织绣艺术的传承主要是口、耳相传,靠揣摩心记的经验性学习,多数妇女没有什么文化基础,即便是各式繁复
纹样的
织锦,上百根花竹的挑法也全凭妇女们心记,再在不断实践中揣摩创新。对于在新的社会氛围中成长的年轻人,需要面对和参与的社会事物日益繁复,时间分散,难以在旧的模式中习得古老的民族艺术,但新的体制又没有推出,这是
继承者匮乏的客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