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锦是鲁西南地区民间艺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手工纺织品,是
黄河文化历史积淀的重要代表,也是集群众艺术劳动和生产劳动于一体的生产者自身所需的艺术形式,在
中国传统民间造物艺术中占据着一席之地。明清时期,鲁锦曾被当地官吏作为朝廷贡品进献给
皇亲贵族使用;至20世纪70年代,鲁锦始终是鲁西南地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1985年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首次对鲁锦调查研究,之后逐渐受到社会关注。1995年鄄城
文物所所长路维民筹资创办了
中国鲁锦博物馆;鲁锦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2018年作为上合峰会的请柬包装呈现在各国家元首面前。笔者在对鲁锦博物馆路维民馆长采访时得知,随着现代
纺织业的发展,机器逐渐代替手工,传统的鲁锦为纯手工
织造,由于
技艺过于繁琐,与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理念相悖,正面临着图案
纹样种类失传、含义淡化等生存困境。
近些年鲁锦逐渐得到
学术界部分学者专家的关注,梳理相关研究内容与方向上
大都是从民俗学角度出发,探讨其文化价值体现和
技艺继承发展。如任雪玲等以鲁锦的历史发展为切入点,探讨了鲁锦的图案与工艺特色,提出了传承和研发的建议;宋法强等分析了鲁锦的传承现状,提出在图案、
色彩、材质方面进行创新;刘娟等对鲁锦中
典型纹样的
织造方法、组织结构进行了梳理总结。2019年8月至今,笔者多次对鲁锦集中产区济宁嘉祥和菏泽鄄城实地调研,观摩鲁锦传承人刘春英老师演示
织锦技艺并向老师学习鲁锦
技艺及其相关艺术表现手法。本文将以艺术学、
美学与民俗学多
学科结合,以刘春英老师口述资料并结合
中国鲁锦博物馆馆藏手工
织锦实物为案例,对鲁锦图案的艺术特征进行全面梳理,分析其审美功能,寻求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以期将鲁锦的传统造物
美学与现代设计理念相契合,使民俗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从而使其更好地赓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