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型研究,过去我曾经做过一些。三十年代时初访瑶山的成果《花蓝瑶社会组织》,以及后来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都是例子。但是总的来说,在民族研究中这种微型的研究做得还很不够。我曾经在中央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的一次
报告中说过:“‘微’是指深入到生活的实际,而不是泛泛地、一般化地叙述,要做到有地点、有时间、有人、有行为、有感情、有思想,这样才能说是‘直接的观察’。‘型’是把一个‘
麻雀’作为一个类型的代表,解剖得清清楚楚,五脏六腑,如何活动,全面说明;而且要把这个‘
麻雀’的特点讲出来,它和别的‘
麻雀’有何不同、为何不同等等。这样的‘微型’研究是民族研究的基础,通过比较不同的‘型’,就能逐步形成全面的宏观的认识。”通过对大瑶山
瑶族的调查研究,我想汉族也一定有一个自己的基本成分,也就是原来居住在中原地区,以
黄河为自己的摇篮所哺育出来的那些人,也就是所谓“
黄帝”的
子孙。但是在漫长的历史里,它不仅包容了“
炎帝”的
子孙在内,而且还在一个长期封闭的封建
国度里,又吸收了附近高原、山区、草原、沙漠上的各个集团或其中的一部分,也羼入了不少古代的少数民族,终于形成为一个复杂的民族共同体,一个人口众多的泱泱大族。正如
周恩来总理1957年8月4日在
青岛民族工作
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样:“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由于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汉族所以人数这样多,就是因为它吸收了别的民族。”这是我从事大瑶山
瑶族调查研究以来所提供的一个看法。当然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大家来做。其中包括我在前面提出的,要开展从北部草原地区、东北角高山森林地区……直到沿海地区、中原地区等等地区的宏观与微型相结合的深入调查研究,然后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更大的宏观角度上予以分析和总结。科学的发展和客观实际的要求,将
迟早会使我们走上这一步。目前我国西南地区已开展了六江流域的调查,
贵州地区开展了六山六水的调査,都是一些很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