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一:上传图片
方式二:粘贴地址
全部
图片
推荐词汇
基本介绍
概述
松坪沟
、上尾寨都是羌族聚居
村寨
,位于
茂县
北部,紧靠
松潘县
和1933年大地震时形成的
堰塞湖
叠溪
海子。原
叠溪县
古称“
蚕陵县
”,是历代王朝的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地震使
叠溪
古城和附近21个
村寨
全部陷落、淹没。仅留下地震遗址,被称为“
中国
的庞贝”。如残存的由青砖砌成的
叠溪县
城墙的东城门以及断碑、残垣、石狮、石羊、石碾等。前往
松坪沟
经过的蜿蜒艰险的山路以及若干个
堰塞湖
,是
凭吊
大自然带给人类沉重伤害的心路之旅。羌族
同胞
以勇敢、乐观、进取的精神战胜灾难,他们一边跳着“
萨朗
”,一边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现在的
松坪沟
是
美丽
的,被称为“小
九寨
”,成为
四川省
的旅游胜地。
太平乡
的
牛尾寨
紧靠
岷江
,这里的羌族服饰与
松坪沟
、校场以及
松潘
的
镇坪
很相似,既保持着
浓郁
的
游牧
民族剽悍豪放的特点,又颇受与之相邻的藏族服饰的影响。男子身穿由母亲手工纺织、制作的
白色
羊毛毪衫,从纺毛
捻线
、
牵纱
、踞织,到最终为自己的儿子做成一件紧密而厚实的
白色
长衫
,每个母亲都要用两年时间,它寄托着浓浓的母爱与祝福。
-《羌族服饰与羌族刺绣》钟茂兰、范欣、范朴
概述
“
萨朗
”主要用于欢度年节、喜庆丰收、
婚丧嫁娶
等场合。表演时,在场院里或
火塘
边
男前女后
站成
圆圈
或
弧形
,人们饮酒欢歌,酒后即手拉手围着
火塘
起舞。
舞蹈
时男女各成一行或混合而围成一个
圆圈
,由能歌善舞者手持串铃领头,男子齐唱一段(或一
乐句
),女子复唱一遍后一同起舞。不用伴奏
乐器
而用徒歌形式,曲前和句前常加一拍或半拍起始音。速度由慢至快,跳至激烈处,
领舞者
带头
突然加快舞步并变换基本动作。句尾插入吆喝声。曲毕,饮“
咂酒
”助兴。少顷,另一曲起,……
通宵达旦
,热烈欢乐。
-《羌族文化》陈蜀玉
概述
“
萨朗
”的内容以
表现
自然崇拜和民间风俗居多。尽管根据表演场合和
舞蹈
风格
特色的差异可分“忧事
萨朗
”和“喜庆
萨朗
”两类,但是“忧事
萨朗
”与“喜庆
萨朗
”的
歌曲
和
舞蹈
动作都基本相同。如跳
衣角
舞时,
男性
双手持
长衫
前摆两角,女性持
围腰
两角,围成各种队形,或
圆圈
,或一字长阵,或两排对舞……
舞者
边舞边唱,动作缓慢。
-《羌族文化》陈蜀玉
概述
每年农历五月初三,先由寨里几个妇女到山上的塔子(
神林
)处去
祭祀
女神
“
萨朗
”(一说“
明珠
”或“入
米珠
”),向
女神
请示节日唱什么歌。
次日
全寨
妇女不分老少,都由一位能歌善舞的年长女子领头,大家穿上
艳丽
的民族服装,收拾打扮,集合列队,
载歌载舞
挨家挨户去祝贺节日。主人用好酒好菜热情款待来祝贺节日的妇女。祝贺完毕,
全寨
妇女再集中到空地上欢歌劲舞,尽情地欢庆三天。
-《羌族文化》陈蜀玉
概述
“席步蹴”是羌族人民在
婚丧嫁娶
、节日欢庆及农事劳作后的自娱性舞蹈。“席步蹴”和“
萨朗
”是在同一文化环境和氛围中产生、发展,并长期共同生存的艺术形式,其表演形式与“
萨朗
”类似。因此,就整个
表现
方法和表演的过程与行式来说,二者是基本一致的。不同之处在于“席步蹴”是在室内表演,且舞步深沉有力。
-《羌族文化》陈蜀玉
概述
领歌节
的来历:据说
从前
在
曲谷
西湖寨
的山上海子边,来了一位
美丽
、善良、聪明的
萨朗
姐(后来习称
萨朗
神)。五月初五这天,她总要围着海子唱歌跳舞。清脆的歌声和婀娜的舞姿使
羌民
着了迷,情不自禁地跟着她学习。狠毒的头人想霸占
萨朗
,她坚决不从,被头人害死。悲痛的人们将她的遗体放在用
羊角花
(即
杜鹃花
)堆成的祭堆上
火化
,并在那里砌了专门用来
祭祀
萨朗
女神
的
石塔
,从此那里就被叫做“
萨朗
梁子”。每年
羊角花
开的时候,妇女们就到那里唱歌跳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领歌节
”。
-《羌族文化》陈蜀玉
概述
又称跳锅庄。“
萨朗
”系
羌语
北部方言对“歌舞”的称谓,意即又歌又舞。它是
羌民
最喜爱,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反映喜庆或悲痛的自娱性舞蹈。
-《羌族文化》陈蜀玉
更多
收缩
南京市
中国
南京市非遗名录信息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工艺列表
纹样列表
地图
色彩
识图
*本网站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数据库
非遗术语
3,673
非遗纹样
135
点击查看包含数据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
TRADITIONOW
条件筛选
时间筛选
配色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