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上文所言,同其他的民间年画一样,高密年画的发展历史同样较为悠久,并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展示形式,比如扑灰年画、半印半画、
木版年画。其中,扑灰年画是高密年画中发源最早的
表现形式。扑灰年画,顾名思义,就是以灰为主要
创作原料的一种年画类型,在用灰进行大面积的铺设以后,可以运用
毛笔和其他工具进行细节的勾勒和填充。从目前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扑灰年画具体何时生成已经无从考证。从古代艺术文化的发展特点来看,古代文献中没有关于它的完整记载是有其特定原因的。因为在古代文人艺术占据了绝对的权威地位,年画这样的民间艺术是不入流的,因此没有被文献记载也在情理之中。虽然高密县历史悠久,而且历史文化资源非常深厚,但却没有文献去对民间艺术进行专门整理,也没有文献记录扑灰年画的诞生时期。今天看来,虽然在康熙时期就已经有关于高密县在过年的时候更换门神的记载,但是其中并没有提及更换的是扑灰年画还是其他的年画形式。《潍坊文化志》中有关于高密扑灰年画诞生地点的零星记载。该书记载,高密扑灰年画最早产于大栏乡公婆庙和夏庄镇沙岭子等村,扑灰年画的前身为
手绘年画。明代民间
文人画、庙宇壁画的
表现方法和绘制技巧给扑灰年画的形成以很大启示,传至清乾隆年间为
淡彩扑灰年画,道光年间由于天津杨柳青年画传入,加上受到杨家埠
木版年画的影响,高密扑灰年画逐渐形成两大派系,即墨屏和大色画。同时在工具和技术上也有改进,形成半印半画年画,与
木版年画三者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