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载:
瑶族先民从北往南的迁徙过程中,不仅有漂洋过海事件,而且曾发生过多次。
瑶族早期先民“三苗”,原居江北的丹水之浦,春秋战国时漂洋过“海”到“左洞庭,右彭蠡”之域;秦汉时的
瑶族先民盘瓠蛮、南蛮,亦漂洋过“海”成为“长沙武陵蛮”。还有后来的漂
南海(
福建沿海)至
广东,漂北部湾到
海南等,都是漂洋过海。有时瑶民过大江大湖也称为“漂洋过海”。然而上述漂洋过海与
瑶族民间所说的漂洋过海却不相等。《评皇券牒》云:“交过寅卯二年,天旱大灾,官仓无米,深塘无鱼,
灌木生烟,瑶人吃尽万物,无得投靠,正来正月漂流过海,一千里路途,过了三个月,船行不到岸,水路不通行。
子孙思量无奈何,又怕着吹落
大海龙门。思着对王(盘王),前有杀死(斩杀高王),后有救生,在落船中,求叩五旗兵马,
祖宗家先,许下歌堂宝书良愿。三朝一夕,船行到岸,马行到乡”。《过山文》载:“
壬子年,天下反乱,通着漂洋过海,到
南海入万乡登岸。后来又到千家峒居住落业”。《盘王歌》唱到:“阴阳反乱得旱天,三年无下雨润阳春,五瑶
子孙无计奈,漂洋过海天外行。八月十五苦不尽,齐齐来到
大海边,十二姓瑶人无去路,漂洋过海到
东京”。《瑶民榜文》也载:“始祖赵朝三,开辟年间,居住
武昌府,下
湖南海岸。”《千家峒歌》也唱到:“细声问,细问瑶人出处乡?当初出世哪地当?漂游过海落谁乡?不用问,瑶人出处苗贱知,瑶人出世
武昌府,漂游过海到千家(千家峒)。”
广西大瑶山
瑶族则认为“始祖住在南京十宝殿会稽山玉明冲九牛山,其
子孙十二姓迁出后,就渡海进入千家峒”。显然,这次漂洋过海起点是
武昌府龙头山,“瑶人出世
武昌府,又去南湾石宝山。”“从
武昌龙头山动身,漂湖过海。”古
武昌即鄂城。《集解》引《
九州记》:“鄂,今
武昌。”三国魏黄初二年(221年),权(
孙权)自公安都鄂,改名
武昌(郡)。隋撤
武昌郡,废鄂县入
武昌县;宋改武清军为
武昌军;
朱元璋抗降
陈友谅,改
武昌路为
武昌府。
瑶族民间传说和
古籍虽采用明代的
武昌府,使漂洋过海的时间不准确,但它却告诉了我们一个讯息:
瑶族先民漂洋过海是从
长江以北开始的。那么,其登岸处又在什么地方呢?按上述
瑶族古籍应是“
湖南海岸”、“
南海”、“
东京”、“千家峒”。“
湖南海岸”容易理解,毫无疑问是洞庭湖沿岸。“
南海”、“
东京”、“千家峒”指什么地方呢?首先我们看“
南海”,《东周列国志》第二十三回说:
齐桓公闻
楚王任贤图治,恐其争胜
中原,欲起
诸侯之兵伐楚,问
管仲。
管仲对曰:“楚称王
南海,地大兵强,周天子不能制。”同书第二十四回又载:
齐桓公“率七国之师,望南而进,直达楚界时”,楚大夫屈完与
管仲对话,屈完说:“齐、楚各军其国,齐居于北海,楚近于
南海,虽风马牛不相也。”
管仲答曰:“……尔
楚国于南荆,当岁贡包茅,以助王桀……”该书又言“
楚王南海目无周……”《
国语·楚语》:“赫赫
楚国,而君临之,抚征
南海,训及诸夏,其庞大矣。”又云:“奄征
南海,以属诸夏。”所以,顾铁符先生说“
南海”就是指
江南,具体说就是洞庭湖沿岸。再说“
东京”,京者,人力所为,绝高丘也。《尔雅・释丘》:“绝高为之京。”京的含义与陵同,陵,非人为之力所为的山丘。即土山也。《诗·
小雅·
天保》:“如冈如陵。”《书·尧典》:“荡荡怀山陵。”如此说来,“
东京”即可理解为东陵。如
荥阳京索即名徐陵。
瑶族先民漂洋过海到
东京,实际上是到东陵。王夫之在《
书经稗疏》中说:“东陵者,巴陵也。”巴陵即今岳阳市。《禹贡》云:“
岷山导江,东别为陀,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九江,古指洞庭湖。吴敏树《巴陵·东陵说》一文说:“导江过九江至于东陵,后人皆不知其处,以九江乱之地,自知九江即洞庭,而东陵为巴陵审矣。”“千家峒”,
瑶族在由北往南的迁徙过程中,居住过无数的溪峒,亦有不少地名曰千家峒。然而这些所谓的千家峒,与
瑶族先民漂洋过海关系均不甚密切。惟有近年来瑶史研究工作者在
湖南临湘市发现的龙窖山
瑶族历史早期千家峒才是他们的登岸处。龙窖山位于洞庭湖的东南岸,面积200平方公里,蜿蜒百里,山极峻秀,跨
湖南临湘市,湖北通城、崇阳、蒲圻(今赤壁市)两省四县(市)。境内有七尖十岭十一山,有龙溪港(河)、梅池港、马坳港三水汇合的“三江口”,正与
瑶族先民漂洋过海后在三江口上岸吻合:“大船漂行三江口,河石堆满在沙洲”,“
湖南江口撑船行,撑船来到三江口,风来打破落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