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一:上传图片
方式二:粘贴地址
全部
图片
推荐词汇
基本介绍
概述
茂县
由汶川县城沿
岷江
北去,不久便进入
茂县
。
茂县
,目前是羌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也被认为是最
典型
的羌族地区。
岷江东岸
有
南星
、
石鼓
、
永和沟
、
水磨沟
、石
大关
、
叠溪
、太平等沟与聚落,
西岸
有牟托、刁林、
黑虎沟
、
松坪沟
、
杨柳沟
、
牛尾巴
等,这些都是羌族
村寨
聚集之地。沿
岷江
支流
黑水河
,又有
三龙
、洼底、
曲谷
、
维城
等沟。向东越过
土地岭梁子
,
湔江
水系的土门乡也属
茂县
的行政管辖范围。
茂县
县城,本地人称之为
凤仪
,也是羌族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之一。比起
威州镇
来说,这儿更具少数民族
色彩
:街道上常见进城销货、
购物
身着民族服饰之羌族妇女。在
凤仪
北方不远的两河口,
黑水河
在此由西方汇入
岷江
。至少由清代以来,当地人便称
凤仪
、两河口以北地区为北路。在此以南,
岷江东岸
各沟为
东路
,
岷江西岸
各沟与
黑水河
流域则是
西路
。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概述
松潘
县城附近的海拔高度约在2700米左右。当地居民有藏、汉、羌、回等民族。一般而言,汉族与
回族
居城,藏族与羌族居乡。羌族人口只占
松潘
总人口很小的一部分,分布在
松潘
南部的
镇江关
、
小姓沟
与
双泉
一带。
镇江关
由于位于沿
岷江
的大道上,因此附近羌族居民大多受
汉文化
影响很深。在许多离公路较近的
村寨
中,本土语言已消失殆尽,居民之间只通行
汉语
。
小姓沟
北岸
各小沟,是热务藏族
村寨
分布之地。南岸则多为羌族所居,著名的有尔边
三寨
(
大尔边
、
小尔边
、朱耳边)与
埃期沟
各寨。
小姓沟
中各
村寨
居民,特别是
埃期
与
大尔边
等,受
汉文化
影响较浅,受藏文化影响较深。
松潘
最南端的
双泉
沟羌族,位置接近
茂县
杨柳沟
与
牛尾巴
,这几处的羌族在语言、文化上有较密切的关系。在明、清时期的
中国
文献中,这一带
村寨
住民
都被称作“
生番
”或“
杨柳
番羌”。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概述
目前羌族妇女服饰的一致性,
表现
在年轻妇女
色泽
艳丽
的
长衫
上。颜色多为红、绿、
桃红
或
天蓝
,在领与袖边上加上一段
绣花
布边。其它部分如
领夹
、
头帕
、
围裙
,及
绣花
图案上则
表现
相当的地方性差异。因此,从羌族
知识分子
的观点,羌族妇女服饰可分为几个不同的区域类型,如
蒲溪
、
桃坪
、
三龙
、
黑虎
、
渭门
、
赤不苏
、
杨柳沟
等。然而,这样的分类还是基于外在
观察者
的角度,以「物」与「物」之间的相似与相异来作综合归类。事实上,从
村寨
民众的观点,在服饰的
头帕
、
围裙
、
腰带
、
花边
等方面,一个村有一个村的特点,一个沟有一个沟的特点;有时一个山上的上、
下寨
之间,一条沟中的阴山与阳山面
村寨
之间,在妇女服饰上都有些微的差别。这些微小的差别可能不引起研究者的注意,但在当地人的意识中却有非常的重要性。
-《羌族妇女服饰_一个民族化过程的例子》王明珂
概述
茂县
东路
岷江东岸
永和沟
与
水磨沟
之
村寨
民众,在过去也大多认为自身是“莫儿”,但“莫儿”的范围也不大。譬如,深处
永和沟
中之永和、道材主等
村寨
以及深处
水磨沟
内的
水磨坪
诸
村寨
居民,他们心目中莫儿”大约是指“沟内的人”。两条沟与
岷江
大道相接的地方,分别是沟口与
渭门
。沟口与
渭门
的人,在沟内的“莫儿”看来便是“而”,就是汉族;更不用说,由此以下到
茂县
县城的人,也都是“而”了。
西路
的
黑虎
,与黑水河流域
三龙
、洼底各
村寨
与北路
牛尾巴
、
杨柳沟
各
村寨
的人,则被他们称作“费儿”——
蛮子
。一位
永和村
老人,回想过去大家相互歧视的情况,说: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概述
在明代,
白草河
流域之
住民
被称作“白草番”,有时也称羌或
番羌
。如此番、羌不分,部分原因可能为此时本地人多信奉
藏传佛教
,在
族源
上也常自称与
吐蕃
贵裔有关。《
明史
》称:“
东路
生羌,白草最强,又与
松潘
黄毛鞑相通,出没为寇,相沿不绝云。”“松、茂、
叠溪
所辖
白草坝
等寨,
番羌
聚众五百人,越龙州境剽掠。白草番者,
吐蕃
赞普遗种,上下凡十八寨。部曲素强,恃其险阻,往往剽夺为患。”这时所称的“白草番”也包括
青片河
流域的
村寨
民众。
青片河
上游向西翻过山梁,与
茂县
东路
各沟来往尚称方便;
青片河
上游往西北去,可与
茂县
杨柳沟
、
松潘
小姓沟
等地往来。因此明代青片、白草“羌番”,常与
茂县
、
松潘
等地之“羌番”互通声气,彼此奥援。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概述
在地缘或空间关系上,不同地区的
弟兄
祖先
故事各有特色,
表现
不同的社会情境与造成此情境的历史经验。基本上,所有
弟兄
祖先
故事都说,人是从外地来的。这些外地,最常听到的
地名
在
阿坝州
有
茂县
、
杨柳沟
、
松潘
(包含草地与
黑水
)等;在州外的
四川省
有
崇庆
、
安岳
、
灌县
等;更广泛的地区,则有
湖广
(湖北麻城孝感)、
甘肃
、
青海
、
四川
,、
黄河流域
等等。以上每一
地名
,结合与之有关的历史记忆,都代表本地人群一种空间上的起源认同。譬如,
黄河流域
代表作为“
炎帝
后代”之羌族的起源。
青海
或
甘肃
,经常与“历史上西北一个强大好战的羌族”或“
游牧
的羌族”等记忆联系在一起。
湖广
或
四川
、
灌县
、
崇庆
,代表本家族的
汉人
或
四川
人根源。草地或
黑水
,代表本族群与粗犷勇武的藏族有共同起源。
茂县
、
白羊
、
杨柳沟
、呷竹寺等,则表示起源为“道地的本地羌族”。无论如何,上述
地名
都出于
汉人
之地理、行政与民族空间概念;相关历史记忆,也与
汉人
之历史记忆有关。只有极少数的地区,如
松潘
小姓沟埃期村,故事中“
弟兄
”
祖先
的空间起源为“不详之地”。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也是汉化程度最低的羌族地区。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概述
以上资料看来,只有小
黑水
老人们还记得哪些是“察合基”
村寨
,哪些是“博合基”
村寨
以及过去的敌对与纠纷。而且,根据小
黑水
与
小姓沟
报告人
的说法,“察合基”
村寨
与“博合基”
村寨
常是错落交杂分布的。然而,自称属于“
牛脑壳
”的
黑水
维古
报告人
,却认为小
黑水
人都是“
羊脑壳
”;自称属“
羊脑壳
”的
麻窝
报告人
,则认为小
黑水
人都是“
牛脑壳
”(博合基)。这种矛盾应是由于
麻窝
与
维谷
都在大
黑水
地区(
赤不苏
以上之
黑水河
主流),而大
黑水
人一向排斥而又畏惧小
黑水
人。所以过去“
羊脑壳
”与“
牛脑壳
”之区分与双方之暴力冲突,现在被想像为他们与小
黑水
人间的区分与敌意。“
羊脑壳
”与“
牛脑壳
”目前被用来区分邻近的敌对人群,类似现象也存在于此记忆逐渐消逝的羌族地区。譬如,前面
三龙
的老人称“河那边人”为“掐合部”;
小姓沟
人则认为“
大河
那一边的人”都是“羊部落”。
牛尾巴寨
的
报告人
,则认为邻近的
杨柳沟
人都是“
羊脑壳
”。
-《羌在汉藏之间》王明珂
更多
收缩
南京市
中国
南京市非遗名录信息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工艺列表
纹样列表
地图
色彩
识图
*本网站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数据库
非遗术语
3,673
非遗纹样
135
点击查看包含数据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
TRADITIONOW
条件筛选
时间筛选
配色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