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发源于原始
宗教崇拜,而在原始
宗教中门神的形象是最为悠久的,可以上溯至殷商时期。唐代
杜佑所著《
通典》第五十一卷中载:“殷制,
天子祭五祀:户一,灶二,中霤三,门四,行五也。岁遍。凡祭五祀于庙门。户主出入,灶主饮食,中霤主堂室居处。韦昭云:‘古者穴居,故名室曰中霤。’行主道路行作者。
诸侯、大夫与
天子同。”至周代,
祭祀门神和灶神在内的“
天子五祀”逐渐演变成更为复杂的“
天子七祀”,并定为上自
天子诸侯下至黎民百姓的
祭祀礼制。到
汉朝,对门神的崇拜变得越来越具体。《论衡》卷二十二所引《
山海经》说:“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
神荼,一曰
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其中已对门神的粗略形象、来历和
祭祀方式等做了专门的描述。隋唐时期,随着道教与
佛教文化在中原大地的盛行,门神画中开始出现带有佛、道等
宗教色彩的作品。时人将药叉、
天王、
力士、
美人等形象融合到门神画题材之中以迎合民间审美的变化,逐渐向
世俗化演变,试图摆脱守护
皇权至高无上的
宗教象征。可惜的是,年画虽然经过上千年的演变、改进,在造型、
色彩、艺术手法上都得到长足发展,其间也出现过不少佳作,到唐朝时期但仍未能从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类单独画种。这是由于年画至有唐一代与民间
世俗生活的结合仍显不够密切,其“以描绘和反映
世俗生活”为基本特征的
创作核心并未在作品中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