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的因素并不总是负面作用,也对
山东棉产近代化带来了一定的助力。现代纱厂多用的
棉花要求绒长质高,促使
山东人民对原有的棉种进行改良”。19世纪之前,
山东植棉品种均为
短纤维亚洲棉,适用于纺织粗纱土布,不适宜机器织布,前面提到的曹元用墓出土的
纹锦为适于手
织机的亚洲棉所
织造。
光绪三十年(1904年)
山东工商局采购大量美棉种子,分发各县农民试种,但因不懂栽植方法和天气因素,试种失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昌府知府魏家骅在高唐、茌平等县推广优良棉种,称“本地棉亩产籽棉35-40公斤,而引种的美棉则亩产100公斤上下”。1907年在东昌、滨州、夏津、定陶、无棣、等地试种,1908年又再次在滨州、夏津等地试种美棉,“收成皆倍于土棉”,几次在高唐、夏津试种美棉的成功,鲁西一带曾经有“金高唐,银夏津”的赞誉。美棉的引进、种植成功是
山东棉花史上一个重大进步,不但增加了产量,更提高了质量,促进了
山东植棉业的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