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一:上传图片
方式二:粘贴地址
全部
图片
推荐词汇
相关图片
有关“密实”的更多图片
概念定义
概念定义
纳纱
:
纳纱
也叫“打点”“斜一丝”“一丝串”,方法与
戳纱
相类似,用纱组织较粗的平纹
织物
为地
底料
,在每一个经纬线交叉点上扣绕一针,构成
纹样
。所以仔细观察细节时会发现
纳纱
形成的
线迹
是倾斜的,不像
戳纱
是短直的
线迹
。
纹样
一般为满绣,不露地,绣成效果近于
缂丝
,极为牢固、
密实
。
纳纱
工艺极其耗时费工,有时一名绣工一天之内仅能完成寸余长度的
活计
,几乎甚于“
一寸缂丝一寸金
”的
缂丝
工艺。因此在
北京
民间,亦有“一寸
纳纱
一寸金”的说法。
-《京绣的历史及现状研究》赵静
基本介绍
概述
从流传下来的服饰实物看,清代早期,尤其是康、雍、乾盛世的
金绣
,所用
金线
纤细
密实
,材质纯厚,光彩夺目,
金属
含量较高。清后期的
金绣
,线材的制作标准日渐松弛:为降低成本,人们提高了
金箔
中铜、铝等其他
金属
元素的含量,致使
金线
中
黄金
含量降低;同时
金线
直径也变粗,从表面看去,
金绣
图案虽然黄澄澄、亮闪闪,但少了
贵金属
本身
质感
和自然光泽,多了浮躁与喧哗之感。
民国
时期,
金活
多用于绣制
戏衣
或
道士
的
法衣
,在服装中已很少使用。
金银线
最开始是
纯金
白银
,再后来就过渡成
镀金
的铜线或
银线
,真
金线
和真
银线
的光泽、
色泽
和
质感
都不同。相较于清代中前期,清末以后
金线
色泽
淡呈铜色,含金量渐少。在民间使用的
金银线
多是
镀金
的,所以民间
京绣
中的
金色
丝线
的光泽较为暗淡。今天在
京绣
的绣品中,绣工使用的
金线
多是一种特殊制作的材料,有粗细之分,绣品表面看着
富丽堂皇
,但是没有了
金银
内在的奢华亮丽。如图3-44就是今天
刺绣
中使用的盘
金线
,当然这种
金线
也有好坏和粗细之分,但
绣物
的效果和
质感
肯定和
纯金
纯银
有很大的区别。
-《京绣的历史及现状研究》赵静
南京市
中国
南京市非遗名录信息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工艺列表
纹样列表
地图
色彩
识图
*本网站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数据库
非遗术语
3,673
非遗纹样
135
点击查看包含数据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
TRADITIONOW
条件筛选
时间筛选
配色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