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披锦甲,手持猎枪、梭标、
齐眉棍,角声鸣咽,龙凤大旗开路,浩浩荡荡奔向“摆手堂”——这就是龙山马蹄寨著名的
土家族摆手舞威武雄壮的入场式。摆手队伍披挂的锦甲就是
土家织锦。过去,武陵民族地区的摆手堂很普遍,每村每寨都有,规模有大有小,摆手堂旁立有土地庙,以供奉土王或
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彭公爵主、尚老寡人、田好汉。正月里最热闹的地方是摆手堂,它是土家人
祭祀和娱乐的场所。在
祭祀活动中,
土家织锦被挂于摆手堂前,或直接成为跳摆手舞的披甲,成为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祭祀是为了通过
图腾崇拜和
巫术仪式来达到人神间的互渗,通过
图腾的一部分,获得超强的信心和神的力量,而
土家织锦成为沟通人神、人鬼的重要纽带。正如彭施铎《
竹枝词》描绘的景象:“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迭,一片缠绵摆手歌。”可见
土家织锦和摆手舞紧密相关的壮观情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因为这些
织锦、舞蹈及其他道具,使人变成了“巫”,得到了一种强大自身的神力;是因为
土家织锦的内容、
纹饰描绘了土家先民的辛勤劳作,多关联着土家人的
神话传说与
图腾信仰。也让
土家族人民坚信
祭祀可达到驱灾
避邪、镇凶纳吉、祛阴护阳的功效,这亦是
土家织锦被承载传承、生生不息的缘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