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生态上,秦汉时期的西南诸少数民族地区,基本上处于一种半原始状态的生产方式之中,绝大部分地区还以
渔猎和刀耕火种为主,
织造水平很低。这与
中原、荆楚、川蜀地区相比还十分落后,几乎属“荒蛮”之地。因此,历史上能与
中原等先进地区
织造相提并论,并作为赋税贡品的
织物只有
土家族先民的“賨布”,也就是后来的“兰干细布”。所以不论是从语言的角度考虑,还是从
民俗及
织造水平的印证,“兰干细布”与当今的
土家织锦的内在联系是一脉相承的,“兰干细布”已经具备了初级“锦”的雏型。正因为如此,清同治《永顺府志》和1939年版《龙山县志》都一致认为:“汉传载兰(蘭)干,兰(蘭)干,獠(僚)言紵……按:布即苗(作者按:即土家)锦。绩五色线为之,文彩斑斓可观,俗用以为被或作巾,故又称峒巾”。可见“兰干细布”是
近代土花铺盖的前身,是有一定根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