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锦的纺织从
纺纱、络纱到
编结、
织锦,每一道工序都有其特定的工具,形式多样,品种丰富,其中最主要的有:
纺车、盘纱工具、络纱车、打花辫机、
织机等。
侗族地区的这些纺织工具无论是
木质的还是竹质的,工艺讲究的都是在器物表面涂刷
桐油。刷过
桐油的器物不仅表面光亮好看,而且具有防晒、防虫、防水的效果。在
侗族现有的纺织生活中,原始
织机、水平投梭
织机、
竹笼提花斜织机、单
锭子格
纺车、双锭脚踏
纺车等多种形式并存,其跨度从我国纺织技术发展中的原始手工纺织时期到手工机械纺织发展时期。此外,各地的水平投梭
织机则以内嵌纡子的船形或半月形
梭子引纬。不同形制的
引纬工具为考证古代纺织
文物的用途提供了实例。在实地考察中,在三江发现的
斜织机中依然有兽骨做成的零件,这些都在一定程度证实了
侗锦这项古老工艺的发展脉络。再以
侗族地区这类
织机的
引纬工具为例,
贵州榕江的织带机极为小巧、简易,仅配有综、
分经杆和
打纬刀,应属于最原始的
织机形式之一,在
织造窄幅
织物时以手、线钩
引纬,或是将
纬线绕在
竹棍或木棍的一端
引纬。通道的
竹笼提花斜织机,以内嵌纡子纳刀杼
引纬并
打纬。民族
文物专家宋兆麟先生2000年出版的《民族
文物通论》中提出借助于民族学的活态资料,分析、掌握原始
织机的特征以及机杼的演变,并强调了民族学资料对于恢复和研究我国
织机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原始
织机资料的报道还比较少见。原始
织机均以木、竹、麻等有机物质组成,不易保存,有些
织机零件如
打纬刀等虽然也应用于石料制作,但因为对原始
织机的形制缺乏足够的了解而难以识别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