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黄梅沿江一带的新
开口、胡世柏、蔡山、孔垅等地,那时家家户户的妇女都会
挑花,每个姑娘出嫁之前总要挑精美的
头巾、
汗巾、花带、抹腰、花袜底、枕巾等作为结婚时的嫁妆及赠送亲友的礼品。在这些精巧的手工艺品中可以充分地看到劳动妇女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其中很普及的“福寿双桃”
团花头巾,不论在
构图上、
针法上都处理得相当严谨
优美。这种
挑花工艺在当地农村作为训练
女孩聪明才智,养成心静手巧,会飞针走线,善于美化自己生活不可缺少的一课。不然那个姑娘就会被人们说是个“整巴掌”,意思是不会
挑花绣朵的笨
女孩。所以当地
女孩学习
挑花之风很浓,她们把一些好的
纹样挑集在一块土布上加以珍藏,作为样本,并能推陈出新,在原有的
纹样基础上加以
创造,不断出现新的图案,描绘各自对美好生活的善良愿望。
挑花绣是随着农村自然经济成长起来的,它是
中国几千年男耕女织
田园经济的象征。它就地取材,用自织的窄蔻机布,自染成藏青大布、葱绿布、土红布、
漂白大布作为
挑花坯布,所采用的
挑花线,多是以
色彩单一的自纺
棉线为主,加上少量的彩色
丝线。而黄梅
挑花多采用藏青大布为坯布,以白
棉线挑出
纹样的大
骨架,兼用少量的桃红、
朱红、鹅黄、
粉绿、
湖蓝等亮而纯的色线充填
纹样的突出部分,运用
深色的坯布来衬托五彩缤纷的图案,形成了强列的
色彩对比效果,鲜明而沉着,成为
一件件耐用耐看的民间美术品。我省其他县的
挑花多在白大布、土红大布上挑单色花纹图案,如在白底上挑大红花、
深蓝花、黑花等,都显示出朴素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