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这种原始的
织锦工艺
费工费时,但织出的锦却厚实耐用,人们特别喜欢。阿昌族在
染色方面与
傣族比也有自己独特的
染色工艺。阿昌族将
染色称为“缸”,有大缸、小缸之分。这里的“缸”不是指缸翁,而是指染料。大缸指汉族的
染色,小缸则指本民族的
染色。阿昌族的
染色以
黑色或
青色最为普遍。染
黑色的方法是从山里采新鲜靛叶放入水缸中,加入少许熟
石灰和,泡至腐化,过滤去渣,煮水,将布或线投入水中,反复揉捏,为了使染好的线不褪色,用黑果(一种草本植物的果子)水浸泡,再将其浸入黑稀泥中混埋3个小时,拿出来洗漂后稍晒,再埋下,反复三次即可,把染好的线洗净后与煮烂的栗子放在盆里,用力揉搓,抖晒干后就可以绕成筒线,之后即可
织锦。阿昌族的彩染则使用购买来的“洋药”(颜料),有白,
鹦哥绿、大鹅黄、
桃红、小黄、
石榴红、翠
蓝色等。在使用以上原料时少不了“大哄”,“大哄”是把
苏木敲打成
粉末,在土罐里煮熬而成。在醋或酒里放入以上原料可把
蚕丝揉成的线染成彩色,用于织
筒裙或
腰带。阿昌族的染线过程富有神秘的
色彩。因为大量的线是男方家送来的聘礼,如果制作的“缸”色“活”的好,认为就是
吉祥之兆,预示着姑娘嫁到男方家后会有幸福的日子,反之则不吉利,所以阿昌族在
染色时很注重每一道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