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袱带和功夫带是在鲁西南农村中应用范围较广的两种
锦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乡间集市上常有小贩兜售。鲁西南自古尚武,旧时成年男子
冬季为御寒平日多在腰间扎一条长五尺宽一尺的
黑色或
蓝色布带子,即俗称“战带”。正式习武时则扎上专用的织有花纹功夫带,煞是威武利落。包袱带是旧时女子出嫁时捆扎衣物的带子。家有幼子,又无暇看管的农村妇女在
平时做饭、下地劳作时常用它把孩子捆在背上,干活、看孩子两不误。寒冷的冬天
农妇们也常用它把裹在
襁褓中的孩子捆在怀里以体温为其取暖。这两个品种都是使用砍花技法
织造而成。“砍花”顾名思义是使用砍打方法
织造,它是鲁锦
织造技艺中专门
织造锦带的特别技法。
织造时
纬纱采用3到15根
合股棉纱用作
夹纬。用一把长尺许,宽寸半的木刀待
纬纱穿过
梭口之后用力对其砍打,然后打平带面,使
经纱隆起花纹。因为包袱带多为年轻女子使用,所以其
纹饰较为鲜活,有
动物、
植物和人像等。
民国年间的统计资料上就有濮县(鄄城)“衣带约出一千一百付”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