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是壮民族极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以此作为
壮锦的
纹饰,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我们在前面的论述中提到,《
后汉书》卷24《马援传》载:“援好骑,善别名马,于交阯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其实,铜鼓起源于春秋时期,创始者是生活在
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濮人。马援时代所见的壮族
祖先所制造的铜鼓已经是铜鼓艺术繁荣时期的作品了。另南宋人
周去非《岭外代答》载;“
广西土中铜鼓,耕者屡得之。其制:正圆而平其面,曲其腰,状如烘篮,又类宣座。面有五蟾,分据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负也。周围款识,其圆纹为
古钱,其
方纹如织箪,或为人形,或如璧,或尖如浮屠,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各以其环成章。合其众纹,大类细画圆陈之形,
工巧微密,可以玩好。铜鼓大者阔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
佛寺皆有之,州县用以为更点。”
周去非所
描画的铜鼓形制、
纹饰和大小与今天的铜鼓无异,可见铜鼓的悠久历史。关于铜鼓的起源,
广西壮族人民有自己的传说。他们认为,铜鼓是天上的雷公造的,天上的
太阳就是雷公的铜鼓,雷公制造铜鼓就是为了耍威风与震慑
天下人。壮族人民的另一个传说是,铜鼓是壮族开天辟地的老祖宗布洛陀造的。传说布洛陀造了天、地和人以后,就在天上安家了。但是,他经常到人间看看还缺什么东西。有人对他说,大地上什么都有了,就缺少星星。于是,他经过三天三夜,用孔雀石造出了一颗大星星,周围无数的小星星。布洛陀拿起一个,照大星星一擂,发出“抛曼抛奔”的声音。布洛陀大声说,这些东西叫阿冉,是地上的星星。壮语“阿冉”就是铜鼓。从此壮族就有了铜鼓。所以壮族
世代流传一首歌:“天上星星多,地上铜鼓多;星星和铜鼓,给我们安乐。”可见,铜鼓既是壮族民间工艺品,也承载着壮族人民的
神话传说,对壮族的文化与生活有重要影响。
壮锦以铜鼓为
纹饰,成为传承铜鼓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壮族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