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
孩童的邓恩铭,能有如此的深沉忧虑和敏捷思维,确实是难能可贵。就在辛亥革命这一年,邓恩铭结束私塾学习,进入了设于原荔泉书院内的荔波县模范两等小学堂
读书。这是一所
七年制的新式学校,开设有修身、国文、讲经、历史、地理、天文、格致等课程。当他读到高小时,就开始使用共和国新编出版的
教科书。书上写明教育宗旨是:“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启发国民之爱国心,养成独立自营之能力。”当时,这所学校中有了几位思想进步的
教师,使这一教育宗旨在教学中得到相应的贯彻。其中,高煌(字冬新)老师是
光绪年间贵州省第一批公费留学
日本的学生,在
日本受到
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熏陶,积极拥护辛亥革命,而且注重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由于
教师采用新法教学,向学生宣讲
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同时也传授
近代科学知识。上历史课时,高老师历数帝国主义迫使腐败的清廷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讲
德国利用“曹州教案”强迫清廷签订的《胶澳租界条约》,占领我国
青岛,后来
日本帝国主义借口对德宣战,又强占了我国的
青岛,至今我国尚未收回等
近代史的国耻事件。国家的危亡、民族的灾难,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思想在邓恩铭的幼小心灵中初步萌生。尤其是他的二叔又居住在
山东,他对于
山东的事件格外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