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
耳环是苗族银饰家族中
款式最多的一支,仅
贵州省博物馆不完全的收藏就有近百种。
耳环分为悬吊型、
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四种,以悬吊型、
环状型较多。其多样的
款式,一是得益于仿生设计的大量运用。苗族
耳环造型除了常见的花、鸟、蝶、龙等题材外,其他形象亦多有出现。
湘西苗族的茄子形
耳环,从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到茄柄、茄蒂等细节的处理,都忠于原型,力求逼真。流行于
贵州都匀的蒜蔓
耳环,将蒜蔓杆设计为环,一笔略过,着力
渲染作为坠饰的蔓尖部分。整个
耳环造型简约,
风格独特。松塔形
耳环以剥离后的松球为原型,自下而上,层层收敛,韵律感极强。塔尖处理成铜鼓纹圆顶,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类似的设计还有
牛角形
耳环、钉螺坠
耳环、催米虫
耳环、隋蜒
耳环等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银匠师承自然、积极进取的
创作精神。二是得益于相同题材不同的处理手法。如造型并不复杂的
牛角形
耳环,就有四棱柱、刻花挖槽四棱柱、刻花
扁平形、丝编圆柱形之分。题材相同的坠朵花
耳环,不同造型的更是不下数十种。另外,苗族银匠还善于从生产、生活中捕捉灵感。都柳江流域水源充足,
池塘、稻田养鱼十分普及,流行于黎平迫东一带的坠鱼罩箩
耳环便是当地捕捞方式在银饰上的反映。罩箩当地叫圆箩,无底,
捕鱼时先将鱼罩在箩内,然后抓获。坠鱼罩箩
耳环上段为箩,以银丝编就,沿箩口为鱼坠,鱼头朝箩,仿佛成群结队的鱼儿游进罩箩,寓意丰收。按照文化生态学的观点,文化形态首先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作为银饰,也离不开其独特的地域性,并直接受到它的影响。苗族
耳环的
款式如此丰富多样,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苗族分支众多。在同一分支内,男女
耳环不同,婚前婚后有异,而且与其他大件银饰相比,
耳环较少受到经济因素的限制,因而在所有苗族银饰中以
耳环分布最广,
款式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