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绣布与绣线的材料特性同样令人欣赏。在农耕时代哪怕是山地苗寨的游耕方式都少不了纺线织布,这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苗绣所需材料在自给自足的条件下逐渐向商品交换迈进。至少在清嘉庆陈浩所绘《八十二种苗图并说》时期,苗族居住地就已买卖布匹,苗区纺线织布已进入贩夫走卒的视野,那些布商将收购到来的布匹入市贩卖。苗家绣女自然会到集市釆买,除做
衣装外少不了
刺绣的绣布也在其列,但那是手工制作的时代,他人做与自己做从材料上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会给苗绣
技艺带来新的变法。清人陈浩所绘的谷蔺苗纺线卖布场景便是证明历史的图例,谷蔺苗居住于今惠水县东部和东南部一带,尚有一部散居于平塘和罗甸两县。陈浩所记民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