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快速发展,滋养着花瑶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发生了巨变。笔者在考察中发现,现代文化的日益深入,民族文化融合速度随之加快,花瑶民风
民俗变化也随之提速。受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冲击,花瑶的人文环境渐渐发生了改变,传统民族文化、民风
民俗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将消失。花瑶人的两个重要节日“讨僚皈”“讨念拜”也有如中国城市里的“年”味一样一年更比一年淡,除了交易商品外,其他的民族特色的活动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了。有如“打蹈”“
挑花筒裙”“呜哇歌”正慢慢地走入人们的记忆中。特别是现代生活对花瑶服饰的影响最大。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年轻一代的花瑶人投入到沿海的打工潮中,对工业化生产出来的服装接受很快,以至于后来不管到外地打工,还是在家务农,都愿意穿现代服装,长此以往,年轻一代的花瑶人对自己的民族服装渐渐遗忘,那么,
挑花艺术的主要载体就此消失,
挑花工艺也随之失传。花瑶人的现实生活被现代文化所同化。年轻人外出打工,带回山里的不仅是人民币,而更多的是与花瑶的人文环境格格不入的现代城市文化,如洋房、
时装、流行歌曲等等。种种迹象表明,年轻一代的花瑶人已经“媚外”了,失去了自我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更反映出花瑶人对自己民族文化优势认识很不够,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优势的理解和发挥失去了自信。因而花瑶
挑花的人文生态环境保护遭到了严重冲击,几乎让这个值得花瑶人骄傲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
挑花失去了其生存所需的“空气”和“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