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画艺人对线条的掌握状况是其
雕刻水平优劣的重要标志。在清代晋南
戏曲年画的
创作活动中以勾勒的线条作为画面的筋骨,线条的具体
表现形式也会影响
戏曲图像的整体风貌。参照
戏曲图像所描绘内容的复杂程度,画面勾勒的线条能够划分为三个等级。一等线条主要用于描摹手脸等较为重要的位置,此类线条的
雕刻要求准确利落,学徒在短期内难以熟练的掌握,类似于
俗语讲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通常情况下是
师父来负责;二等线条是
雕刻画面的基础
纹理,类似于服饰衣纹等,此类线条若是想要拥有流畅、自然的画面效果,需要对手中的
雕刻刀有着精准的掌握与控制,能够熟练的
雕刻长短不一的线条;三等线条是
刻画背景环境的线条,诸如景观、
庭院等景象,此类线条对于画面的
表现并未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雕刻时也相对容易,因此一般是学徒来负责。从这些
戏曲图像的线条可以看出,人物动态推敲到位,面部神态活灵活现,头身比例采取一定程度的夸张,眼和手则更加的关注细节考量,人物形象流露出浓烈的
情感,使观者长久地回味其中。比如出自德隆画店《玉虎坠》(二)的轮廓线条十分厚重、粗壮,且画面主体形象的线条布局相对均匀,边框的装饰
纹样琐碎、繁复,人物形象采取了手、脸部位留白的处理。在
戏曲图像创作过程中,线条伴随所描绘物类存在的区别而出现变动,依照
戏曲角色的性格特征构思疏密、粗细不同的轮廓线条,使画面自身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而出自德隆画店《玉虎坠》(一)中所
雕刻线条是清代晋南
戏曲年画中曲直结合与
穿插考究线条的典范,刀法转折灵活自如,尽管勾勒的线条非常复杂,但是线条的疏密与虚实都有着上佳的呈现。特别是王忠、王义、冯义的黑形衬托出大人王元的白形,更彰显出王元高贵的地位,体现出年画艺人娴熟的
雕刻手法。从全局效果来分析,
戏曲图像的
创作更加地接近于写实
风格,刀法运用自由流畅,线条排布有序,飘逸的
弧线富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