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项目从启动到接近尾声大致持续了3年时间,我们项目团队
教师带领学生,有近20位人员参与了工作。从图书馆查找资料开始,到奔赴实地调研,经历了整理卡片、记录对象、挑选
纹样、研讨确认等诸多环节,其后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绣品
纹样进行了扫描提取,利用电脑平面软件进行绘制和修复。通过大家的集体努力,课题组采集并制作了1000件明清小件绣品的资料卡,对其中300幅的
刺绣纹样进行了修复性绘制,转化为传统
纹样电子数字图集。在此过程中,课题组的成员也
收获了很多关于传统
刺绣工艺实践和理论的认知,对绣品的造型、
刺绣工艺、
色彩、品类的地域差异,及其历史的风貌的流变,成员们均取得了系统的了解,并做了理论的总结和梳理。参加课题的骨干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了
教育部“全国大学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在此研究基础上延伸,
教师团队先后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和重点基地项目的立项,并公开出版核心学术论文8篇。在课题的研究推进中,师生们
浸润在传统工艺文化的宝库中,良好的传统服饰文化的熏陶进一步丰富了大家的专业知识构成,这对师生们将来不论从事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进入当代设计的创新应用领域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