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在楚雄州境内的彝族民众中所能搜集或查询到的有关于迁徙过程或场面的只有楚雄州禄丰县中村乡峨山村委会的彝族,乃苏颇是他们自称,红彝是他们的他称。相传他们之前生活在
黄河流域一代,经过迁徙来到现在的聚居地,但另一说法是他们是
大理南诏后裔,迁徙来到现在的聚居区。该地区的彝族群体对于迁徙奔波的记忆怀念,首先体现在迁徙
舞蹈中,每逢节庆、喜庆、
祭祀场合都要跳代表本群体厚重历史文化的
舞蹈《迁徙舞》,以缅怀从洪荒中走来的袓先;其次承载着迁徙场景的事物就是当地彝族妇女的
围腰飘带,这也是迁徙场景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体现,当地的彝族妇女们通过灵巧的双手,把迁徙中人们手牵手,肩并肩团结互助的场景刺于绣布之上,因此,该图案也称之为“迁徙图”,但
刺绣图案能体现的迁徙过程毕竟是有限的,然而更加具体的迁徙场景则在迁徙图所蕴含的民间故事中,把迁徙场面中遇到的困难、民众的团结等描绘的淋漓尽致,为形象的迁徙图案做了完美的补充。迁徙图案民间故事对于该图案的补充,一方面是增加了图案的文学性,把图案上无法表达的情节用故事的形式表露出来,给迁徙图增添了一丝神秘性;另一方面则是通过该图案民间故事的流传,让彝族民众牢记自己
祖先迁徙的不易与艰辛,牢记自己的故土家园,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找到回家的道路,并且也让后辈们学习袓先们团结互助、不畏困难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