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往往是广大民间进行道德
伦理规范、生活知识教育、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工具。
木版年画所涉及的历史、
宗教、
神话、传说、
小说、生产、建筑、风光、
戏曲、自然、游戏、节庆和社会生活之广阔,可谓无所不包。在农耕时代,
戏曲艺术的魅力不小于今天的电影电视,
木版年画描绘过的戏出多不胜数,各地的
戏曲年画所
表现的又多是自己的地方戏,不少在年画上绘声绘色出现过的剧目如今早已绝迹不存;此外究竟还有多少
小说与传说被搬到
木版年画上?单说《
白蛇传》和《天河配》,就被各个产地、各个时期以各种形式——
单幅、多幅、成套的条屏以及连环画一遍又一遍地描绘过。至于那种无以数计的民俗风情的年画,带着不同地域与时代的气质,记录下大量的珍贵的
人文信息,是
木版年画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画面都是农民独特的视角。农民是
木版年画的原创者,他们的
画笔与刻刀直接反映着自己的爱憎、趣味、生活态度、文化心理以及价值观。俄罗斯圣彼得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一幅杨柳青的
木版年画《一人一性,百鸟百音》,表达着农民对人的不同性格的一种宽容的心态,由此让我们了解到在民间人际的追求与美好。还有一幅《猪羊一刀菜》,描绘屠夫宰杀一头大猪后,小猪崽们到天上
玉皇大帝那里去告状。
玉皇大帝劝告小猪崽们要宽心,因为“猪羊活在世上,只是
供给人们的‘一刀菜’罢了”。农民正是用这种诙谐的方式来化解掉世间的
弱肉强食带来的不平。这诙谐是不是也含着一种嘲讽与无奈?如此深刻地外化农民心灵的年画何止这两幅?它们大量地深藏在年画的遗存中。然而,这遗存却不为人的
木版年画作品中,蕴藏着的是农耕时代中国民知地散布在田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