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至
唐宋时期,
岭南地区仍存在着巢居。据《太平寰宇记》载:“朱吾以南又有狼野人居,无屋舍,依树止宿,食生肉,采香为业,与人交易,若上皇之人。”又:“僚者……自汉中达于邓笮川洞之间……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干兰,干兰大小,随其家口之数。”赖以巢居的
树木,一要高大,才能躲避野兽的侵袭。二要
树叶繁茂,
常年翠绿,才能避风雨。榕树、
枫树与
木棉是巢居最理想的
树木。人们在这些“树屋”之上,
生男育女,代代相传,无不受到树的荫护。同时人们还把
树木当作气象变化的标志,进行农耕的依据。在壮族古歌《布洛陀造米》中,反复吟唱着这样的句子:“
木棉花又开,/阳雀鸟又叫;/水已满秧田,/播种时候到。”“阳雀鸟欢叫,/
木棉花满枝;/初一种落地,/十五满垌绿。”
木棉树等对农耕是一种直接的帮助。于是壮族的先人便把自己所依靠的大树看作庇护之所,并对它们产生一种亲近感、安全感和
神秘感。而在那棵树上出生的人,甚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
祖先,自己的保护神,自然而然产生崇拜的感情,于是
创造出许多奇异的
神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