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在
山西的繁荣并非偶然,近年在晋南
万荣县荆村瓦渣斜遗址中就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三件陶埙,在襄汾县陶寺遗址中发现的
乐器则有铃形器、石磐、木鼓等,这些
乐器的发现,证明晋南地区在新石器时代音乐和
戏曲已经开始萌芽。宋金时期,平阳地区
戏曲活动频繁,如宋杂剧、金院本,还有百戏
技艺、傀儡戏、影戏等,均在民间广为流行。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可以在不同宫调中组合曲牌的诸宫调,由于其灵活可变,且曲文相间已有代言体成分,故而能更好地表现人物形象,完整地表达人物之间的对白与
说唱。诸宫调对元杂剧的诞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钟嗣成在《录鬼簿》中将
创作《西厢记诸宫调》的董解元列于卷首,并解释道:“以其创始,故列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