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锦的
编织工艺目前遇到了严重的传承危机。目前靖西会
织锦的只有中老年妇女,除了聚集在靖西
壮锦厂里面的外,还有散布在各个村的,基本都是普通的农村妇女。现在靖西
壮锦厂经过了六代的
技艺传承,第一代都是二十年代初出生的,基本都是文盲。到了第六代,
技艺传承人文化水平随着教育的普及有所提高,但也大多只是初高中毕业。现实的情况是,高学历人群基本没有介入到生产中,很多人对其价值也并不是特别认可,认为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纺织物罢了,有知识的人群可以去做更高级也更有意义的事,这样才能不辱没了所学的文化知识。这种从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对劳动及其劳动人民地位和价值的不认可,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毛泽东时代强调和突出劳动的光荣性,人们在那样的社会氛围下认可
织锦人这样一个普通的职业。而随着市场价值越来越深入人心,金钱和效率成为人们衡量价值和意义的准绳,
织锦人这一职业随之而黯淡下去。人们不再认为劳动是光荣的,作为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是无比自豪的,这不得不说是整个社会的拜物倾向对
织锦这一传统的行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加之出现了劳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人们更愿意从事更多带智力劳动的工作。特别是当今的社会又出现了分层,并且有愈演愈烈之趋势,人们更愿意从事所谓更高级、更体面、赚更多钱的工作,而不愿意再去从事这种他们认为偏技术类的工作。年轻女子自然也是这种观念,她们很少有介入,参加培训的年轻女子也基本没有坚持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