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长期以来与苗族杂居,在民风民俗上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久而久之,就有了许多相似之处。这些也都
表现在土苗两族的工艺美术作品上,其中以
土家织锦的《苗花》最为
典型,其土语为“大衣张盖”。主体
纹样以几何形花与双连
万字纹构成。每幅的纵向边以万字流水纹所饰,左斜双连万字为
白色,右斜双连万字为
黄色,花纹亦
黄白交错。
锦面以中性色调为主,显得
古朴、沉着。两当为猴手平织,中心
锦面为斜织。苗花是
近代民间传统的
土家织锦中常见的一种
纹样,据叶玉翠大师说:苗花是苗族中最常用的一种花样,
土家织锦借用了它,它表示什么不太清楚,但很好看,大家都喜欢,所以都叫它“苗花”。
土家织锦中的苗花原型是苗族
织锦(芭排)中的“升子花”,苗语叫“排古苏”,取于民间可盛2.5市斤稻谷的方形木升之意,有的地方也叫“笋壳花”或“众角花”。
土家织锦“引用”
苗锦的“升子花”后,依照对其原型的理解根据土家人自己的观念进行加工,并改名为“苗花”。这显然就是对同一种
图纹符号的文化“异化”,类似这种情况在
土家织锦和
苗锦芭排中都十分明显。
苗锦芭排中的大
梅花常与升子花合为使用,大
梅花在
土家织锦中被称为“大刺花”,小
梅花纹、狗爪纹则分别称为“猫脚迹”、“玫瑰颗颗”;而
苗锦芭排中略变异之后又被称之为“鱼刺花”、“半边月”等。工艺美术家汪为义、田顺新、田大年在对
湘西地域
织锦的分析中谈道:
苗锦芭排其多种
纹样边花均能在土家锦中找到对应纹饰,但各自称谓有所不同。这种因制作工艺上的内在联系,到
纹样式样的大同小异,导致了
苗锦芭排和
土家织锦的相似,这就是地域文化现象趋同的产物。芭排中的猪
眼睛纹虽说为
苗锦独有,其实这种近似菱纹普遍存在于武陵山许多民族的
织锦中,只是说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称谓罢了。所以,严格地说,
苗锦芭排和
土家织锦在属性上都是武陵山区的地域文化现象,“趋同”形成了相似的共性,而“异化”却让其保持着各自的个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