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文彼得•伯克对
图像的论述,
图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作历史证据,但同时亦存在陷阱。因为
图像毕竟不是真实的历史场景和可以碰触的实物,既有真实的一面,也有随意性的问题。在数千个
织物纹样的遴选过程中,我们感觉到这一问题与众多因素有关。粗略地说,一是与
图像的题材有关,如肖像画就比一般
人物画真实;二是与绘画的艺术风格有关,同为
人物画,
工笔画对细节交代更清楚,相对也更接近真实;三是与
图像的载体有关,如卷轴画与
木板套印的年画差别较大;四是与
图像的
创作方式有关,即是原创,还是利用了
世代流传的粉本。粉本也称“
小样”,对宏幅巨制的寺观
壁画来说,
画工们利用的粉本很可能是
前代流传下来的,因此即便是清代的
壁画,反映的也很可能是明代的社会生活与穿着形象。尽管问题复杂,但从
纹样题材、
色彩配置与构成形式上看,总体上古代
图像中的
织物纹样与考古出土或
传世实物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可以作为
织物纹样的有益补充。当然,随意性与程式化的问题也是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
纹样时有所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