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远古时代,绛州地区的先辈们最先沐浴
唐尧遗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虞夏时绛州为畿内地,实冀州之域。”这是绛州确切
纪年的历史开端。《左传•僖公十三年》载:“冬,晋荐饥,使乞籴于秦。”“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从此,汾、黄、渭三河联运,创立了晋陕两地的水上通道,绛州成为
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旱码头”,奠定了绛州
商埠码头的历史地位,为日后绛州的商贸繁荣打下坚实基础。旱路,唐时开辟
长安至雁门关的驿道,绛州设“金台驿站”,为百里加急的人马养精蓄锐补充粮草。此地交通便利,临近秦晋交界处,“控带关河,翼辅汾晋,据河东之肘腋,为
战时之要区。”东西、南北两条官道穿境而过,是联系
华北和西北的交通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水路,“晋以南唯绛州有水运。每岁
秋冬,陕船自渭河入黄转汾,以至绛,春初西返。”当地民谣有“拉不完的绛州城,填不满的汾河滩”之说。汾水的便利为商品交换、货物往来
创造了运输条件,通过汾水便可西通关中、北接晋中,使绛州府成为商品的集散地。商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是绛州
木版年画形成与发展的坚强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