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彩色
套印和短版、拱花等印刷工艺开始出现。所谓短版,是先按画稿的不同颜色,分刻成许多小块
刻版,由浅到深依色
套印,有如拼凑饾饤,印成的画面
色彩层次丰富,几乎与原作无异。拱花是借鉴信笺上素白底色花纹的做法,采用
凹凸两版相嵌挤压的印法,显现出一种
浮雕般的效果。明天启六年(1626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间采用饾版、拱花技术
印制的《萝轩变古笔谱》、《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笺谱》,为
木版彩色
套印的杰作,将
中国的彩色
套印技术推向了成熟。在桃花坞
木版年画的
制作中,也引入了这些
创新技法。薄松年教授在论述
苏州早期年画面貌时称:“在花卉
套色以后还运用了拱花技术使之突出于纸面”,“只在
表现云水和器物的花纹时才运用细密的拱花”,“可惜这种做法在以后的年画印本中绝迹了”。由此,他断定,“至少在明代,
苏州已有完整的具有独特
风格的年画”。
苏州人尤其
考究绘、刻的协同配合,特别是到了明末清初,这种配合更加默契。当时最著名的
苏州刻工为
朱圭。他在康熙七年(1668年)以刻
刘源所绘《凌烟阁功臣图》等而崭露头角,后被召入宫中。康熙
三十五年(1696年)他与梅裕凤刻著名宫廷
画师焦秉贞所绘《
御制耕织图》46幅,
工细纤丽、艺术精湛,在技法上还采用了
西洋铜版画的透视法,是清代朝野享有盛名的殿版画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