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藏有一幅明成化帝
朱见深1465年所绘的工笔人物画《
一团和气图》,该图轴筒48.7cm,宽36cm,材质为纸本。整个画面用线抑扬顿挫,细劲流畅,
构图尤为有趣味。作者大胆采用
圆形构图,大略一看好似一体态浑圆的笑面僧人盘腿席地而坐,仔细观之却又发现其中还藏有两人,左半圆是一戴道冠的
老者,右半圆是一戴方巾的老儒。二人微笑相对而坐,共持经卷,仿佛正在论道,他们组合成的老僧双手环抱二人双肩,观之,有“合一”之意。作品构思之绝妙,让人
叹为观止,乍看之下为一人,实为三者,
朱见深将他们融为一体,用
图像的形式揭示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这幅画被认为是年画中“
一团和气”作品的起源。《
一团和气图》中的三个人物来自佛门
典故“虎溪三笑”,对此,
朱见深在《御制
一团和气图赞》中自有评说:“朕闻晋陶渊明乃儒门之秀,
陆修静亦隐居学道之良,而惠远法师则释氏之翘楚者也。法师居庐山,送客不过虎溪。
一日,陶、陆二人访之,与语道合,不觉送过虎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此岂非
一团和气所自邪?”三教合一的思想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有萌芽,出现了三教的连称,不过当时偏重于三教在社会功用方面作用的合一。到唐宋时期,虽然三教仍然各树一帜,但是三教合一的思想发展为注重三教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互补与融合,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及至明清时期,也就是三教合一思想发展的最后阶段,才出现真正
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可以说,三教合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维护社会道德指向以及政治的稳定,即所谓“三教虽殊,同归于善”。民间年画中出现“
一团和气”的题材,就是劳动人民向善的一种
表现,希望三教圣人合一出力,为我所用,保佑社会安定、
子孙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