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重新警觉这样的担心,笔者在这次苗绣的考察中也印证了这一担心。在黔东南的集镇上一般都有专门从事花样买卖的人,他们不从事苗绣手工,因而很少以
刺绣技艺的角度考虑花样,他们以
剪纸的形式剪出大量相同的花样在市场上买卖。为了增加花样的品种,花样中外来的时尚风气,特别是都市流行文化的介入,逐渐削弱了苗绣的民族特性。苗家女子买回这些花样后不进行二度
创作,这绣出的苗绣究竟承载着多少苗族文化,值得我们认真地思考。在我们所釆访的苗绣者中,还没有一个能独立
创作绘制花样,她们往往受制于花样的样式,在对待不同的花样
风格,不是力不从心,便是浑然不觉。尤其在经济转型时期苗绣进入旅游市场,为了符合旅游人群的审美趣味,花样都是由商家指定和提供,花样所体现的趣味与民族情调,都由商家老板根据市场流行趋势决定,职业绣手宋美芬受制于合同被动地接受各类花样,形成了这些绣片虽然是苗人所绣,但未必是苗绣。像龙秀洁对待花样的态度却很少见,龙秀洁老人一直坚守传统苗绣
纹饰,并对现代花样
纹饰釆取为我所用加以改造的态度,老人虽然不会绘制花样,但她心底里的花样一直植根在苗家的生活里。在对待传统花样上,老人也是竭尽全力通过新老组合、
色彩搭配一系列的改进,从而体现自身
创意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