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66年。这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平等、团结政策取得显著成效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一时期
瑶族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密切地与民族工作的需要结合起来,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了大规模
瑶族社会历史调査,此项工作组织了近100人的队伍,历时近10年。在此基础上开始编写《
瑶族简志》和《
瑶族语言简志》等,并于1962年11月召开了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壮
瑶族专题学术研讨会。这_时期
瑶族研究非常活跃,调研工作成果累累。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首先,1951年6月,中央组织访问团共70余人,由团长李德全,副团长费孝通、曹孟君和马杰带队,历时3个多月,访问了
广西、
广东、
湖南和海南岛等地各少数民族,还深入瑶山村寨,传达了中央人民政府和
毛主席的关怀,宣传了党的民族政策,了解了
瑶族人民生活情况和意见要求,增强了各民族的团结。可以说,这次访问,是
中国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次,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此项工作是在老一辈民族学家费孝通、杨成志等人的指导下进行的。从1953年起,由中央和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织了科研队伍,对提出民族名称的族群,通过调査研究进行识别。这次民族识别的调査,不仅弄清了
瑶族的人口及分布、支系的构成和语言概况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社会形态,而且搜集了大批
文书、民族文学和
宗教等资料。再次,从50年代中期开始,各地组织了民族社会历史调査组,深入
瑶族地区进行了全面的社会调査,帮助
瑶族地区发展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推进了
瑶族的社会改革,落实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瑶族人民获得了新生,得到了平等的地位,成了国家的主人。总之,通过这些调査,不仅搜集、整理了一批研究
瑶族的成果,而且造就了新一代的
瑶族研究者,还培养了一批
瑶族本民族的学者。但是,从50年代末开始,因受“左”的思想影响,
瑶族研究也受到冲击和影响。尤其是涉及习俗信仰等问题的调査,被列为禁区。然而,这一时期在国外,如
日本有的学者则开始了
瑶族的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