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确定社会角色的最直观的标志。彝族服饰男女差异明显,男式服饰讲究实用,质料以厚实为上乘,
款式变化较少,而
女装式样多姿多彩,质料轻薄,服饰繁复细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服饰也不相同。小凉山彝族,当
女孩成年时,便举行换裙仪式,彝语称“
沙拉尔”。届时把
女孩的独辫一分为二,剪去旧耳线,换上新
耳饰,把两节童裙换成三节成年彩裙。男孩举行穿裤仪式后,其服装与成人相同,惟尺寸稍小,
纹样也较简略。10岁以下男孩不包头巾或布帕,留撮“天菩萨”,背后吊一对獐牙。成年男子统一发式,多蓄发
椎髻于囱门,谓之“天菩萨”,彝语称“足补”或“助尔”,象征男人的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在小凉山彝族服饰上还充分体现出等级差异和贫富悬殊。黑葬男子尚黑,大人小孩均喜
黑色衣裤,以示其身份之高贵和等级的尊严。羊皮披毡比较流行,披毡除黑彝常披以示富有外,百姓
平时不常穿,要在喜庆佳日才披上炫耀于众。
昆明撒梅人半岁至两三岁的幼儿戴童帽,满3岁后男孩不再戴帽,
女孩则换上鸡冠帽。还有一些
装束是特定身份的标识,如毕摩服饰迥异于常人,凉山地区毕摩使用的马尾
披风,系用40匹好马之马尾编制,
色彩乌亮;昭通等地毕摩的祭祀服扮相则是头戴“勒黑”,身穿长袍,手持“默契”,肩挂仙筒,耳戴法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