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式一:上传图片
方式二:粘贴地址
全部
图片
推荐词汇
知识图谱
工艺技法
技术口诀
概述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人们作了很多精巧冼炼的总结。如
云锦
中常见的
缠枝
莲花
、
牡丹
和
柳枝
三多纹(以
佛手
喻多福、
石榴
喻
多子
、
桃子
喻
多寿
的
纹样
),都是从
前代
的蜀、
宋锦
图案中继承而来,同时又作了“合身”的改造——
创作
了“
花大不宜独梗
、
果大皆用双枝
”的口诀,妥善解决了大
花朵
与细枝干所带来的视觉上的不和谐感;又用“枝长用叶遮盖,
叶筋不过三五
(根)”的技巧,把细长枝、长
枝条
也装饰起来了。你看那
云锦
锦面上,婉约流畅的成双枝干,以及清新的
叶脉
,极其自然地衬托着丰满的
花果
,多么自然迷人。类似这样的
云锦
口诀,还有很多。
-《南京云锦》金文
技术口诀
装造技艺
概述
装造掏范、障口诀:掏边口诀前五轮后五轮前一掏前一前二掏前二前三不掏障中脚掏前三后三不掏障后二掏前四后一不掏障前一掏后四前二不掏障前三掏后三中脚不掏障后三掏后二后二不掏障后一掏后一一四七二三六一四五三六七一二五三四七二五六这是清代七枚妆花缎的口诀。“前一掏前一”是指经丝入范子从第一扇的第一根上扣掏入,然后再从障子的第一扇第一根下扣掏入。“前二掏前二”是指经丝从范子第二扇的第一根上扣掏入,再掏入障子的第二扇第一根下扣。“前三不掏障”是指经丝掏入范子第三扇的第一根上扣,再从第二扇障子和第三扇障子之间穿过,不入扣。“中脚掏前三”是指经丝掏入范子的第四扇第一根的上扣,再掏入障子的第三扇下扣。第四扇是七扇范子的正中一扇,称“中脚”。“后三”、“后二”、“后一”分别指第五、六、七扇范子,倒着从后数最外是后一,接着是后二、后三,这样看似烦琐,实际操作却简易,以中脚为中心,两边一分各为三扇,便于查找,尤其日后补断头,两边各查三扇,好摸好掏很方便。后五轮掏范子和前五轮一样,掏障有所变化,障是八扇,不设中脚,前一、前二、前三、前四、后四、后三、后二、后一,按“隔一掏一”顺序掏即可。七枚妆花缎的边组织是变化斜纹,设计得很有特色,“一四七”是指第一根边线,要同时掏入范子的第一扇、第四扇、第七扇。“二三六”是指第二根边线要同时掏入范子的第二扇、第三扇和第六扇,依此类推。找断头(断掉的经丝)口诀:一劈三让。找邻居,上裱枝。经丝断掉之后,准备接头(丝头)时,要先找到断头经丝原有的位置,不理清就乱接,经丝会缠绕在一起,无法通交。“一劈”是指一手拉紧断头,使断头原有位置处拉出小豁口,另一手插入,分开豁口将断头丝拉出,“一劈”的目的是找到断头大致的位置。“三让”是一手拉着劈后的丝头,做左右摆,另一手在交上劈清豁口以找到断头准确的位置。有时经丝断在经轴上一时找不到断头,就在另一头的范扣上找到对应或空扣结好断丝,按相邻的一根丝入交,用一根小的竹篾放在同一纽(50根左右经线一组为一纽),经上用断丝缠上拉紧,等经轴织转,断丝头出来再补接,这就是“找邻居,上裱枝”。接头口诀:打、搭、网、喂、刹。米大的羊角,绿豆大的扣。掏头如跑马。“打、搭、网、喂、刹”是学接头的五字口诀。先学对“松”结(云锦行话接头称对结)。师傅给一尺长的经线结成圈,两手相对捏住经两边,中间留一小节线,“打”指右手中指上夹和食指配合,将经线打断。“搭”指两手分别捏着线头交叉相搭,左上右下,称搭“羊角”。“网”指右手捏着线头在羊角下绕一个圈。“喂”指右手将左手羊角折弯压进圈中,然后左手在圈下将压进圈中的羊角捏住。“刹”指两手同时外翻,使两边同时收圈,将结系紧。“刹”得有一点力度,若一边用力或慢慢抽紧的结容易塌。“松”结学完,还要学对紧结,织机上的断头,往往可以直接对结,不需另接线,全靠经丝的张力拉长接头。练习的方法是将一丈余长的经丝两边吊上铜钱,挂在织机的边花和织机中横档上,先轻后重。模仿经丝绷紧情况下的拉长接头,要求细致严格,“米大的羊角,绿豆大的扣”。经丝的伸长有限,接头要少拉,以减低损伤,羊角只能搭成一粒米般的长度,网的圈也只有绿豆般大。平时勤练习,技术熟练后,才能“掏头如跑马”,织造时的“掏头”就是指这种接头,要像跑马一样迅速快捷。拽花口诀:“一抡、二揿、三抄、四会、五提、六捧、七拽、八掏、九撒。”膀子夹得紧,腿力不伤身。过去学织云锦都从十三四岁开始,先学拽后学织,拽花的劳动强度很大,对还在长身体的“提花”小厮来说会有影响,所以学拽要注意姿势,在拽花拉纤时,两膀臂要紧贴胸、肋夹紧,然后用脚下蹬,身体向后挺仰,提花纤就自然高起。借腿力身体后倒,拽重花也不怕,反之,全靠手膀之力提花,会自然含胸驼背,吃力伤身。摇纬口诀:慢摇车,勤摆手。摇纬时,右手摇车盘,左手捏丝纬上管。车盘大,转一圈,纬管要转十几圈,左手捏丝纬在纬管上摆动打交,使后上的纬丝将前上的纬丝层层交叉压住,若快摇车,慢摇手,则纬上交少,纬会蓬松难用。练梭口诀:五平三靠。抛梭口诀:落平、撒直、点织拨。挖花过管口诀:三响纹刀,四响管。穿、弹、别、让。另外还有口诀:金不过指,绒不过寸。在挖花过管时,两股同色起花经相距在1.5厘米以上,过金线就要分管,不能跨织。过彩绒相距在一寸宽也要分管,这样省材料,织物平整,但费工夫。妆花配色口诀:妆花要花。荤素相间,逐花异色。云锦妆花的配色原则是“妆花要花”,即把妆花颜色搭配得越花俏越好。具体操作就有很多讲究,首先要记一些色晕口诀:二色晕:深、浅红,葵黄、绿,玉白、蓝,古铜、紫,羽灰、蓝,三色晕:水红、银红配大红,葵黄、广绿配石青,藕荷、青莲配紫绛,玉白、古铜配宝蓝,秋香、古铜配鼻烟,银灰、瓦灰配鸽灰,枣绛、葡灰配古铜,深、浅古铜配藏驼,色晕口诀所涵盖的面很小,实际操作中要进行变化演绎,在色度、色相上增减。配色织造上更重要的是色组搭配,以云锦妆花最常见的四则花为例:一排四个花朵,第一朵是暖色的大红,第二朵就需冷色的蓝、绿色,若第二朵是蓝,则绿排在第四朵,第三朵排紫绛或橘红色。然后第二排第一、三朵就要用冷色,第二、四朵用暖色,依此相间。这就是云锦的配色口诀“荤素相间,逐花异色”。云锦用色的荤素和现代美术用色的冷暖是有一些差异的,如紫色在现代美术色彩上是冷色,而在云锦里是荤色,有些黄色系色彩在云锦中是素色等。“逐花异色”就是说用色要边用边变,每个花都要用色不同,以达到繁花似锦的效果。如第一排的红、蓝、紫、绿到第二排的绿、橘、黄、红。其中重复出现的绿和红,用色上就要变,如变翠绿为秋香、变大红为梅红,除了花瓣要变,花蕊也要变。有时配色排不好会出死角,即上下左右都有靠色,这时变通的办法一是反绞,二是夹色。反绞是将色反做,把外晕色翻到里晕,把里晕色翻到外晕。夹色是将两个不相配晕的色配到一起,如水红、大红配成驼色、大红。这种用法过去每匹料上都有,但要巧用、少用,不然会影响整个用色风格,配色的理想效果是“上下左右不同色,横竖斜向无色路”,过去每一位织造师傅都有自己的习惯用色,但都不会死记用色,这样每匹料的用色排列才能不一样,把“荤素相间”做原则格式化,然后极度自由地变化演绎,把有限的色彩进行无限的搭配组合,呈现千变万化的用色效果(图16-75)。织造打纬口诀:框响脚落纬翻身。筘框下落打纬,先有打纬框响再松开脚竹落范子,这样纬在落框打纬时还是开口状态,不平服就得到调整;若先松脚落范子,纬被夹住,再落框打纬,就难平整了。这样对踏脚的要求就很高,框落下而响,响了就上推,推到托经就要发梭。在这刹那间,织手要完成丢脚竹和踏起下一根脚竹,完成起范子开梭口,操作要准确迅速。织造要求口诀:边是门面,头是牌。云锦的货面质量,首先要看边,边幅能织平整,一般织手技术较好,织边平整抛梭要稳,托纬要均。托纬指抛梭后另一手按梭时手指要托一下梭中纬管,以控制纬线的松紧,手上感觉要灵敏,松紧均匀,边就平整。“头是牌”,过去匹料头上都要织字牌,有织造局、官员织手的名号,如“江南织造臣庆林、机匠吴顺”,“金陵涂东元玉记库金”等。它是本机妆缎荣誉和责任的象征,也是当时的品牌。所以,字牌就是要求,提醒织工要努力做好。抬头三梭,停机半寸。云锦织造多是两人生产,要相互配合不留缝隙,一梭接一梭,连续不断。“抬头三梭,停机半寸”是比较夸张的形象比喻,是说若一抬头就会少织三梭,而一停机就会少织半寸。机房素有“机伴赛夫妻”之说,也就是说上下配合得要十分默契,连抬一下头的工夫都没有,这样生产才能连贯,又快又好。学织常识口诀:学织要保手,不拽花,不提水,夜睡夹裤裆。过去学织云锦,一般为十三四岁男孩,先学拽花三年,到十七八岁开始学织造,学织造只有四十天,学成就可以成为织手,学不成只能终身拽花。学织期间要练手腕灵活,甩梭若不是用手腕、手指的力量,就会用手臂的力量,用手臂之力叫“虎梭子”,梭子会在丝经面上跳,极易断丝,是学织成败的关键。所以,这一段时间要注意手腕的保养,每天练“素”梭,才能将手腕练灵活,一用重力手腕就又僵硬了。故一切重力都不能用,晚上睡觉还要将手指聚拢按要求夹在两腿中间侧身睡,传统说法认为这样能帮助手腕软化。会织不要神,你还不会吊框绳。学会织造可以生产后,老师傅就会提醒“会织不要神,你还不会吊框绳”。这句话,就是说你虽然会织了,但机上还有许多活不会做,要虚心学习。吊框绳是调节筘框的绳子,拴法较难,平时不易坏,几年才换一次,学习机会较少,所以师傅以此为例,云锦织造会遇到许多问题,遇到才能学到,但有许多“别别窍”,师傅也不会一下都教给徒弟,以防“教会徒弟打师傅”。如果徒弟虚心好学,尊重师傅,师傅还是肯教的。有的还要自己摸索,慢慢积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所以行话有“学到老,做到老,还有三行没学到”。生机如牛马,小心出窍门。织机虽然机架尺寸一样,但每台机的制造是有差异的,尤其是新装机(生机),各部分装置还不能一下调节到位,就像牛马一样难以驾驭。“小心出窍门”是指做活要小心仔细,有问题早发现,早解决。小心仔细了,就能摸出门道,积累经验,巧妙简易地解决难题。前世打爹骂娘,后身投进机房;冬天不得烤火,夏天不能乘凉。这段像打油诗般的口诀,前两句除却封建宿命错误观念外,也反映了云锦艺人工作生活的艰难,说的是你前世太作孽了,今身才投入机房来。所以要能忍耐,有吃大苦准备。后两句既反映了云锦生产的艰苦,也反映了云锦生产的环境和要求。云锦需大量用金,实际用银要比用金多得多,除顶级的龙袍等御用精品,大多数云锦都是用银线来制作的。银线在加工时,用硫磺可熏蒸成金色,但银质金线会氧化变黑,烤火产生的气体会让银线很快变色,所以织造机房里再冷也不能烤火。夏天空气温度高时,风吹经丝易断,地上要洒水增加湿度,有穿堂风时还要关上门,机房如闷罐子,尤其是拽花,上机楼不动就一身汗,何况还要做重活,一天要干十几个小时,所以乘凉是不可能的。机房好做,潮燥难当,针大的眼,斗大的风。除了夏、冬两个季节外,还有两个时期是云锦生产最难的。一是“潮”,指黄梅天,机房里处处潮湿。难的是拽花工的提不清纤线,纤线上的汗迹在这时会发黏,除用布常擦擦,也没有什么好的方法,主要靠做活仔细,拽花要抖纤,多来回几次,将夹起的纤线抖落,这样拽花慢且累。织主要是纬密难控制,特别是龙袍等大衣料,一般都会跨黄梅、夏、秋季这三个时间段,纬密控制难度较高。因为袍料要对拼花纹,纬密要精确,而干湿不同还会影响织物下机后的缩率。非常有经验的老艺人手上才有感觉,在干湿不均时,细微地调节打纬力。二是“燥”,干燥的意思。燥主要在秋、冬季,过去的经丝加工水准较低,经的捻度牢度都差,一到干燥季节经丝就会起毛,破股断头。解决方法主要是提高机房的湿度,地上机坑洒水,门窗紧闭,“针大的眼,斗大的风”就是指不能让风过机房,影响湿度,这也是云锦织机大部分是“坑机”的缘故,机坑入地40~50厘米,织造工“半身入土”,在机坑中生产,自然可多吸地气提高湿度,减少断头率。
-《《丝绸织染》》
技术口诀
概述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旧时的云锦艺人们创作了大量的云锦工艺技术口诀。它是艺术经验的提炼和总结,也是师傅教徒弟的口传教科书。它简明扼要,易诵易记,形象地反映了相关工艺的技术要领和精髓。现整理的工艺技术口诀有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云锦工艺大师徐仲杰先生总结整理的纹样创作设计方面的口诀;另一部分是笔者在学艺之初有幸拜十多位老艺人为师,记录整理的生产织造方面的口诀。这两个方面的口诀风格形式不尽一样。属于前一部分的文化素养较高,口诀也优美工整,精雕细琢,反映了画稿艺人对云锦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创作上的深厚功力和造诣。属于后一部分的形式简洁,有的是几个关键字一串,有的如顺口溜,朴实精练,生动形象,它是将复杂繁难的操作进行了要领性概括,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提炼出来,反映了织造艺人高超精湛的手艺技巧和对手艺精益求精的精神。
-《《丝绸织染》》
技术口诀
图案创作
概述
云锦艺人在图案创作方法上有这样八句口诀:量题定格,依材取势;行枝趋叶,生动得体;宾主呼应,层次分明;花清地白,锦空匀齐。“量题定格”、“依材取势”,是说进行图案设计时,首先应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条件(如:表现的是什么主题涵义,织品是做什么用途,是什么样的品种和规格,以及织造技术上的种种条件等)来作为设计思想的基础,以此来确定需要采用的纹样素材和整个图案的章法格局。根据不同品种织物的要求,某一素材的运用,必须有与之相适合的造型变化。“定格”,就是构图;“取势”,就是造型。“行枝趋叶”、“生动得体”,是指采用的纹样素材,经过技术性的加工整理以后,还需加以图案化的变化。在形象的概括提炼上,要删繁就简,抓住特征,变化适当,突出精神,使图案化了的花纹造型,更简练、更完整、更优美。“宾主呼应”、“层次分明”,是指单位纹样在构图处理上应该达到的效果。而“花清地白”、“锦空匀齐”,则是鉴定整个图案设计最后效果的标准。要求整个图案设计,从纹样造型的变化,到章法的安排处理,均能达到完整统一、优美和谐的效果。这八句口诀,从立意到取材,从纹样的造型变化到章法的安排处理,从图案形式法则的运用到要求达到的艺术效果,作了精练而全面的概括,清晰地总结出云锦图案艺术创作的规律。这虽是云锦图案的传统创作方法,但对今天的染织图案设计,仍有着可供借鉴的重要价值。云锦图案的花纹素材,绝大部分取自现实生活。在创作方法上,云锦艺人有这样两句口诀:写实于形,简便得体。牡丹和莲花,是云锦图案中常见的主题花。云锦艺人设计牡丹时,准确地抓住了牡丹花瓣几圆几缺的形象特征,把它概括地提炼出来,予以适当的夸张、变化,便成为牡丹造型的基础。艺人设计牡丹纹样,有这样几句口诀:小瓣尖端宜三缺,大瓣尖端四五最;老干缠枝如波纹,花头空处托半叶。由此就构成了“牡丹”花的典型形象;再加以趋势优美的枝梗缠绕和几片半叶的衬托,牡丹花的丰富和精神就被生动地描绘出来。梅花的创作口诀:枝不得对发,花不可并生,叠花如品字,发梢似燕飞。讲的是梅花的枝干和花朵在设计上应该如何处理。“枝不得对发”,要有高有低、参差交错。“花不可并生”,处理时多作“品”字形的重叠组合;花朵要有大、有小,有正反转侧等不同姿态的变化。这个口诀,反映了设计艺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掌握了“梅”这种花卉的生长规律和形象特征,设计时作了巧妙的应用和处理,因而取得了优美生动的艺术效果(图16-70)。艺人根据不同的素材,运用不同的手法加以变化和处理。他们有的运用“添加”的办法,有的采用“省略”的手法,扬长避短,巧妙地克服了某些素材在形象上和构图上的缺陷,使之能够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1.枝长用叶遮盖,叶筋不过三五。2.叶从果间出,不露大块;果中有斑纹,不显全身。“枝长用叶遮盖”和“叶从果间出,不露大块”,均是用“藏”的办法,解决了在构图上长而不宜和大而不当的矛盾。“叶筋不过三五”,是用“减”的方法,去其烦琐。而“果中有斑纹,不显全身”,则是用“加”的手法,起到“破”的作用,克服了某些素材形象呆板、缺少变化的缺点(如前面谈到的,在柿子纹样中安放一个“如意头”,除了赋予吉祥的寓意外,同时也起到“破”的作用,克服了柿子形象呆板的毛病)。这种具体矛盾具体解决的处理技巧,在云锦艺人的创作实践中运用得非常纯熟自如。在云锦图案的实际创作中,诸如此类的矛盾非常多,云锦艺人都能灵活而巧妙地运用图案变化的手段,逐个解决不同的矛盾,使得整个图案的设计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在花卉图案枝叶的处理上,还有一些具体处理的口诀,如设计牡丹:一枝三叶分三杈,老干折枝不露根。三叶三杈,是牡丹花枝叶生长的特征。“老干折枝不露根”,设计处理时,多将根部隐藏于花叶之下。这样既回避了形象欠美的根部,又使单位纹样循环连续后,整个纹样中的老干气势贯通,产生出一种富有节奏的美感。处理花卉的叶子:聚叶总宜三,独叶不能行。三是奇数,容易显出变化,再多就显累赘烦琐。独叶单调,既不能显出变化,也不能产生美感。三叶相聚是恰到好处的。这两句口诀看来似甚平淡,里面却寓有很深的美学原理。花大不宜独梗,果大皆用双枝。设计时,随着缠枝缠绕的趋势,在支托主体花果部分的单枝下部再叉出一节短枝,形成“双枝”托花(果)的姿势。由于巧妙地运用了“双枝”,非常稳定而自然地支托着硕大丰满的花果,因而使人看起来感到非常优美和谐。在云锦图案的创作上,艺人们除了忠实于生活这个源泉外,还有着丰富的艺术联想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如云锦图案表现“缠枝莲”纹样,有这样两句口诀:梗细恰如明月晕,莲藤形似老苍龙。把莲花喻为明月,把环绕莲花的莲梗比作月晕,而将弯曲多姿的莲藤比作苍龙,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联想啊!它向人们描绘出一个非常优美的意境。正是在这种富有诗意的浪漫联想中,构成了“缠枝莲”图案的优美表现形式(图16-71)。“云纹”是云锦图案中应用最多的题材,若从明代生产的云锦中统计,各种云纹的样式恐不下百种。即从常见的云纹图案样式来看,就有“四合云”、“如意云”、“各合云”、“七巧云”、“蚕茧云”、“骨朵云”、“海潮云”、“大勾云”、“小勾云”、“行云”、“卧云”等等之分。而每一云式,根据不同的图案内容和不同的设计要求,又有着许多不同的造型变化(图16-72)。行云绵延似流水,卧云平摆像如意;大云通身连气,小云巧而生灵。可以看出,没有对自然的细微观察,没有对生活的深刻感受,就不能有这样的艺术联想和如此生动的形象描绘。在云锦图案的设计上,还有很多生动的口诀,如画蝙蝠(图16-73):蝙蝠从来形不拘,如龙似虎方称奇;虎头云耳身似鼠,两翅斜飞有高低。画龙:龙有“三停”——脖停、腰停、尾停。画凤:凤有“三长”——眼长、腿长、尾长。“三停”表现出龙的生动灵活;“三长”突出了凤体态优美的特征(图16-74)。云锦艺术大师徐仲杰先生,对云锦丝样及创作设计口诀,作了很好的收集整理,著有《南京云锦史》一书。本节有关纹样设计的口诀均摘于该书。
-《《丝绸织染》》
技术口诀
图案创作
概述
经过艺人长期的艺术实践总结有八句口诀:量体定格,依材取势;行枝趋叶,生动得体;宾主呼应,层次分明;花清地白,锦空均齐。
-《《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
更多
收缩
南京市
中国
南京市非遗名录信息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编号
名称
类别
公布时间
展开
工艺列表
纹样列表
地图
色彩
识图
*本网站内容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使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基因数据库
非遗术语
3,673
非遗纹样
135
点击查看包含数据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数据库
TRADITIONOW
条件筛选
时间筛选
配色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