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
忻城壮锦仍以传统的个人或家庭纺织形式为主。当时商贸来往相对频繁,市场对纺织品的不断需求刺激着
壮锦的生产,
民国1912年城关镇县厢街一家“德隆”商号统计出每年
壮锦的
销售量就达百余条。但到了上世纪40年代,
忻城县城关镇县厢街百余户居民仅有
织机一两台,
织锦艺人逐渐减少。
建国初期,应国家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政策的号召,
忻城政府开始重视和保护
忻城壮锦,1957年成立
壮锦生产合作社(当时被称为手工合作社),组织有经验有技术的
壮锦艺人进行集中生产,有15台手工
织机,
壮锦生产已呈现一定程度的规模化。1959年
忻城县
壮锦社的
龙凤被面参加国庆十周年“全国少数民族手工艺术展览会”展出并获奖,
忻城被定为
壮锦生产的重点县,并得到联合国非政府组织的重视,获得用于扩建规模、改进
织机和提高生产效率的资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