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前,王树村先生面对在“
申遗”热浪中,年画、
剪纸、艺匠技法等出版的空前繁闹局面,发现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他怀着忧虑的心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006年6月,他以83岁高龄在写给
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的信中说道:“……书市上也有许多年画书出现,遗憾的是皆貌似抢救文化
遗产,但都是些并非值得抢救的内容,因这些书多是‘抢购’年画摊上的新翻刻者,或美其名曰‘珍藏本’,或冠以‘即将消失的’……,混淆了‘
申遗’的真相。虑及出版之物,艺术水平及是否属于‘
遗产’问题,则令人生疑。据我所知,传统的早期
木版年画,多半毁于‘文革’。
中国艺术研究院及我个人早年收藏的年画,是真正的原作,可谓
遗产。但有些年画
书籍或丛书的编委多是不精通民间艺术者。倘若所编之年画品类,多半是市上所售之伪劣货色,则对‘
申遗’无疑造成不好的影响。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莫如由我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策划、出版一套《中国古版年画宝鉴》,集中将我院图15馆收藏的年画及我等私人藏品,编印出来,以此作为
样板来对照、辨别真假年画,使假李逵让位,让真正的文化
遗产面世。我院所藏的资料可贵,正当面世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