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品种的多样化。改土归流前,
土家织锦的材料主要以麻丝为原料。改土归流后,汉族地区的纺织原料和技术传入
土家族地区,带来了品种上一系列的变化。首先是
棉花的广泛种植,逐步成为
土家织锦的主要原料之一,“土锦或
经纬皆丝,或丝经棉纬”。出现
棉麻、丝麻混纺品。与此同时,受汉族妇女纺棉的影响,
土家族妇女渐次有效之者,
清朝出现“民多朴直,无一点繁华之习俗……男勤于耕,女勤于织,户多机声”。土家妇女赶集时,带上自己纺的纱,到纺织作坊换取布匹和
棉花。由于从集镇上取来的布匹做衣服比
织锦便宜、轻便,
织锦衣服便让位于
棉布衣服。其次,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文化伴随着商品的输入,越洋跨海,侵入
中国,侵入
土家族地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
土家族的物质生活方式。如洋纱、
洋布的价廉,
洋布代替土布,逐步成为
土家族服装的流行质料,夺走了
土家族土布市场。与此同时,原来用作被、巾和服饰的
土家织锦,其功能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集中于打“土花铺盖”和小孩的“窝窝被”,
土家织锦失去了服饰这一载体。再次,改革开放后,膨的纱、腈纶线进入
土家族地区,
织锦艺人多用腈纶线和
棉线混杂在一起作
纬线“打花”。她们认为“颜色鲜艳,好看,织出的产品更畅销”。织品的品种已驱向于
壁挂、书包、坐垫、
地毯、沙发套子、小钱包、背垫、被面、
枕头、桌巾、电视罩子、
帽子、
围裙、手机套子、服装、大中小包、
香袋、
围裙、
马甲、
头巾等。所以原材料的变迁,导致
土家织锦的功能由实用转变为装饰。最后,
土家织锦已由过去单一的“裙被之属”拓展到
壁挂、包袋、桌布、垫包、
窗帘、
玩具、锦袋、床上用品、民族服饰、
围巾、
拖鞋等120多个品种。